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邱佳乐;摄影 张一博)9月9日上午,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秋《新生研讨课》集体备课会在一号楼3楼会议室召开。承担2021年秋《新生研讨课》的各位老师、2021级新生班主任等出席本次集体备课会。
备课会由邵彦涛副院长主持。会议伊始,邵彦涛详细介绍了本次集体备课会的背景。他指出,作为大学本科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课,《新生研讨课》不仅承担着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任务,也是协助后续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方式。《新生研讨课》属于通识性的方法论领域课程,总体目标在于引导大一新生进行研究型学习,领悟专业学习。同时,在大类招生的背景下,本次《新生研讨课》的开设与以往不同,需要面对更为复杂的课程设置与安排。随后,他具体介绍了公费师范生班和大类招生班对应的《新生研讨课》教学大纲,并就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的设计与修改向与会老师征求意见。
陈华洲老师对主持学术沙龙的教师人数与场次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意见,认为应根据课程时间安排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万美容院长则从上课时间安排,图书馆文献资源检索和利用培训以及区分各专业“什么是”与“是什么”的问题这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问题和想法。
李敬煊老师提出将“马克思主义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分为上下两篇,上篇是“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下篇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什么”。
刘文君老师作为特邀嘉宾出席本次备课会。刘老师提出,在对学生讲解专业分流的选择时,应重点强调选择专业的标准是什么,引起现场激烈的讨论。
戴圣鹏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新生研讨课》无论是对公费师范生还是对大类招生班同学,都需要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有更多的讨论,促进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了解,并且增强学生马克思主义哲学思维的训练。
李红伟老师深入剖析了我院哲学专业的优势与培养目标。
毛华兵副院长指出,每一位专业课教师在《新生研讨课》上都应讲清楚“专业是什么”的问题,专业分流后的学生人数也应力求均衡合理,并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建议做法。
会议最后,邵彦涛作会议总结,对会上各位老师关于《新生研讨课》课程的修改意见进行总结归纳,并指出学术沙龙开展的形式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设计,聚焦于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专业归属感。至此,本次备课会圆满结束。
《新生研讨课》集体备课会的顺利召开,增强了《新生研讨课》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有利于帮助大一新生更快融入大学生活、适应专业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提供归属感,同时也为后续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审核:邵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