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华大马克思主义讲坛第25期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3-10-04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喻煦云 黄诗瑜;摄影 皮久驰 刘一鸣)10月1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暨纪念马克思逝世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分为三个分论坛展开深入讨论。其中分论坛一在华中师范大学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隆重举行,由《湖南社会科学》副主编孟桢主持,数十位专家学者围绕“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影响”展开学术交流。

IMG_0270

IMG_0121

华中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副教授胡丰顺作题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文化现象历史回顾与分析》报告。他首先对文化的一般界说进行了梳理,接着从传统经学终结、中西文化交流的兴起、理性主义的出场、成功实践的影响等四方面对该现象进行历史回顾并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文化现象进行了分析。随后,胡丰顺教授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传统文化基础进行了四方面阐述并分析了传统文化精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积极和消极作用。最后,他提出要从理论的辩证关系来把握一个问题的实质性从而更好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IMG_0131

湖北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副教授周菲菲作《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当代发展》的主题发言。她首先从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缘起、青年天然的革命性和创造性及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现实意义三方面阐述了马克思主义青年观的内涵体系。接着她详细介绍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观起步、深入、繁荣、持续发展及中国化、时代化的五个阶段,并对第五阶段进行了重点分析论述。最后,周菲菲教授从增强“四个自信”、继承运用斗争精神、坚持守正创新和奋斗实干三方面阐述了新时代习近平青年观的实践路径。

IMG_0181

湖北文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专任教师陈玉玲带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创新成果》一文。以“民族团结是各族人民的生命线……各民族要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为引入。她从研究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涵及当代党的民族政策、新时代党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发展内容三方面进行阐述。

IMG_0205

湖北省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谭妤晗作题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时空演进规律及其当代启示》的分享。首先,她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时间上的历史演进维度和空间上的地域位移维度这两大维度,其次,她提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时代的规律及其凝聚民心、改造民智、崇尚民德、惠及民生的当代的启示,同时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传播的实际目标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普及化,最终目标是发挥马克思主义对人民群众以及对全人类的共同解放作用。

IMG_0130

广州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田湘南带来《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永放光芒》的主题汇报。田教授引用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恩格斯在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马克思一生中有两大发现:其一是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基于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唯物史观:其二是发现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即剩余价值学说。他紧紧围绕论文的三个关键词,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即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入手,进一步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建立过程,最后得出马克思主义的精神永放光芒的结论。

IMG_0220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绍梁作题为《抽象劳动:马克思资本批判理论研究的新起点》汇报。他以“当前关于资本批判的理论研究遇到了什么样的困境”为导入,首先介绍了目前异化劳动理论、剥削理论、资本逻辑研究所面临的问题。接着他从三个方面分别对上述问题提出了看法。在批判对象的深化方面,他指出要重新设置阐释异化劳动学说的理论架构,从异化劳动到抽象劳动;在剥削悖论的调和方面,他指出要对资本与劳动的本质及其关系作重新考察,把资本还原为抽象劳动;在逻辑对立的消解方面,他指出生产逻辑与资本逻辑对立的深层原因是资本运动的必然性与主体性的矛盾,要重点研究抽象劳动的主体化运动过程。

湖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王世泰作题为《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面向描画及当代效应研究》的学术报告。他将论文分为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进行了全貌概括,接着以国家为中心探讨了马克思从青年时期到晚年时期关注现代化过程中的思想逻辑生成,最后从国家主体角度讨论了当前如何实现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并提出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的创新和发展一定能够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优化,也一定能彰显百余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进整个全球治理的现代化发展。

湖北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汪璐带来题为《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的道德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学术分享。汪璐首先指出马克思劳动伦理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及社会劳资关系、道德现象等方面具有重要地位和研究意义,基于对马克思的文本研究,汪璐认为劳动关系是构成生产关系的核心内容,因此提出对马克思伦理思想的研究要以劳动问题作为中心展开。其次,汪璐从马克思前期开展的道德批判、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转向等方面展开论述,得出道德批判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在内核上是统一的关系,是整个马克思伦理批判当中的一个完整的表达方式这一结论。

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助教张男作题为《马克思主义“行”的五层逻辑》分享。张男老师分别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未来五个方面论述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并简要阐述了对当代的启示,最后以云南学者的身份呼吁大家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各民族如何实现共同富裕等问题进行探讨。

上海市委党校哲学教研部讲师袁芳带来题为《“革命政治”与“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列宁〈国家与革命〉的再阅读》的学术分享。她分别从《国家与革命》与帝国主义时代的“革命政治”、《国家与革命》中“社会主义国家构建”的三个基本特征、“革命政治”与“社会主义国家构建”双重视角的张力与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汇报,强调《国家与革命》中蕴含的双重维度对于克服资本主义以私有财产为基础的国家暴力和政治异化,以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和价值启示。

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暨纪念马克思逝世14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为广大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学习、分享、探讨的平台。同时,本次论坛也为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等方向上取得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IMG_0254

(分论坛一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顺利进行)

IMG_0141

IMG_0149

IMG_0150

(分论坛二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顺利进行)

IMG_0230

IMG_0238

(分论坛三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楼会议中心顺利进行)

(审核:毛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