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甘文轩 易泽元 余扬扬 张魏彤;摄影 张雨涵 徐璐诗 喻煦云 倪海佳)4月20日,庆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周年暨第三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桂子山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举行,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继文出席并致辞。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桂岳卓越教授张耀灿、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洪铁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其昂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佘双好教授、华中师范大学原党委副书记谢守成教授、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总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教授、《思想教育研究》副编审吴钰重、《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鲍莉炜、《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湖北社会科学》副社长张豫以及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山大学、同济大学、厦门大学、中共中央党校等全国50余所高校的180余名代表,以及多家学术期刊主编、编辑汇聚一堂,进行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会议同步进行网络直播。来自全国部分高校的研究生代表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
会议包括开幕式、专家主旨报告、专家主题发言、“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等三个分论坛和闭幕仪式。
开幕式
开幕式于4月20日上午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毛华兵教授主持开幕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继文致辞,他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介绍到,40年来,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和学术事业筚路蓝缕,历久而弥新,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人才。当前,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发展成为国内知名的学科品牌。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他倡议并强调:要坚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合作赋能为牵引,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桂子山论坛主会场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刘继文致辞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毛华兵主持开幕式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总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谢成宇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各位学界同仁的到来和支持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围绕会议主题谈论了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创新与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治理自主体系的建构的想法。
湖北长江报刊传媒集团总编、《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致辞
庆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40周年暨第三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桂子山论坛与会部分代表合影
庆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四十周年专家主旨报告
会议第二项,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耀灿教授、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洪铁教授、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其昂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佘双好教授围绕庆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四十周年发表主旨报告。本项议程由华中师范大学桂岳卓越教授、湖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秦在东主持。秦在东教授分别介绍了主旨报告专家,分享了对专家主旨报告的感想。
华中师范大学秦在东教授主持专家主旨报告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耀灿教授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建设及其基本经验》作主旨报告。张耀灿教授首先通过展示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主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的分支学科和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理论研究的分支学科的三个图表谈论了自身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的理解和建构思路。张耀灿教授对4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研究建设的经验归纳为六条:一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三是坚持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理论研究相结合,四是坚持主干学科建设与分支学科建设相结合,五是要坚持史论结合,六是坚持同行协作与各展其长相结合。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耀灿教授作主旨报告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洪铁教授首先动情地表达了对张耀灿教授的敬意和谢意,感谢张耀灿教授40年来撰写大量著作文章、帮助多所学校申报博士点、培养本专业优秀人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作出了突出贡献。罗洪铁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为题作主旨报告,从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理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对有争议理论的评析三方面发表了独到见解,强调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40来年,一直不断琢磨、不断反思、不断改进对基本理论的认识。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罗洪铁教授作主旨报告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其昂教授表达了参加本次论坛的激动之情和对张耀灿等一批学者创立本学科的敬意,并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反思和再出发》为题作报告。孙其昂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回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格局三个方面阐释学术观点,并表示基础理论研究是一种学术磨炼,要在学术磨练中作出学术贡献。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孙其昂教授作主旨报告
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40年发展的回溯与检思》为题作报告,佘双好教授首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从无到有,从本科专业到硕士博士点的发展历史,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创立至今已经建立起数量庞大的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结构和布局日益合理、依托单位日益明确、课程设置日益规范,但还存在“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专业”与“学科”的问题、“升学”与“就业”取向问题,对此,要从强化专业的目标定位、优化专业的质量品质、厚实专业的学科基础进行优化。
武汉大学佘双好教授作主旨报告
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专家主题发言
随后,6位入选国家人才项目的青年学者作主题发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钟启东、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静、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任志锋、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琪、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教授等青年学者进行主题发言。本项议程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副主任刘宏达主持。
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副主任刘宏达教授主持专家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钟启东以《从意识形态本质属性“接着讲”》为题进行发言。钟启东从意识形态性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引经据典,娓娓道来,从根源论、内容论、过程论、价值论四方面分析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识形态逻辑。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员钟启东作主题发言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静以《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确立——基于〈古田会议决议〉的考查》为题进行汇报。温静认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建设既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要责任,也是光荣使命,面对这样的使命不同研究者有不同方法和研究范式,但求助历史是不能忽略的。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温静作主题发言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与无形》这一研究进行分享。杨威教授从形态学角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形和无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认为在有形和无形之间要区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功能、意图与过程、宣传与教育、传播与接受,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有形与无形的结合。
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杨威作主题发言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任志峰以《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为题。任志峰教授先从思政的角度总结出当今时代提出的三个问题,再从文化主体性的角度提出了三个关于面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政基础的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教授任志峰作主题发言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琪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有为”与“何为”》为题作报告。周琪教授从“对世界的认识”“个人效能感”“新的经验”“改变”等方面将传统人和现代人进行比较,从几个历史时期分析中国式现代化历程与人的现代化,阐释了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回应中国式现代化中人的现代化问题。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琪作主题发言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教授作了题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口述史研究方法论纲》的报告。侯勇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口述史研究方法何以必要、何以可能、何以生成、何以创新四个方面对口述史研究方法进行了阐述。
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侯勇教授作主题发言
分论坛一 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
4月20日下午,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为主题的分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新文科楼4楼4号会议室举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编辑部主任鲍莉炜、《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审杨中启担任分论坛主持人。
论坛上半场,郗厚军作题为《习近平关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论述的时代意蕴》的论文报告,深入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论述,并对教师如何“为师”的核心命题进行了强调与渲染;秦明以《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为题,从坚持文化自信等四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原创性贡献;宁倩则从《习近平文化思想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路径探赜》这一主题出发,从习近平文化思想涵育大学生文化自信的三维逻辑、任务使命与创新路径三方面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具体内容与内在联系。
随后,刘和生作《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价值意蕴》的论文报告,从习近平文化思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地位等三个方面系统论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蕴含的价值意蕴及其推动中国发展的巨大作用;曾杰以《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三重建构理路》为题作论文报告,她从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内涵等三重建构理路入手,深入研究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如何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问题;华中师范大学学生高琴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关联》论文为主题,从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与落地生根提供强大动力、有效路径等方面,深入分析了二者间具有的逻辑关联。
论坛上半场结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梅萍教授、暨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传月教授对六位发言人的论文进行细致点评,并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
论坛下半场伊始,华中师范大学学生陈姣作《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世界观与方法论》的论文报告,她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中的“六个必须坚持”为中心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中所蕴含的世界观及方法论;赵继刚以《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为题进行报告,从历史、理论、现实逻辑三方面深入分析与阐释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成逻辑;华中师范大学学生姜登飞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现实依据、理论溯源及价值意蕴》为题进行论文报告,从现实依据、理论溯源、价值意蕴三个维度生动呈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厚重与广博,深化了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认识。
下半场结束后,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徐德斌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编辑室主任兼编审杨中启对发言人的论文依次进行点评。
分论坛最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秦在东教授作总结发言。他首先对参与本次论坛的各位专家与学生表示感谢,并向与会人员分享了自己对于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感想体会与经验心得。
分论坛二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
4月20号下午,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题的分论坛二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论坛由《思想理论教育导刊》常务副主编曹宁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主任唐闻笳主持。
四川师范大学朱逸教授以《文明交流互鉴: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的若干思考》主题作报告,他认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明交流互鉴重要论述对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强调文明视角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通观性比较研究的时空界限,文明交流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异同性比较研究的内蕴深度,文明互鉴提供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性比较研究的批判向度。
周玉的论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空间向度及实践路径》展开,认为空间关系、空间结构、空间系统等空间范畴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以新的空间向度,需要通过加强空间管理、空间生产、空间供给,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空间的关系优化、配置优化、结构优化,在场域融合中实现空间赋能,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王丽作《以文化自信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价值实现》的研究报告。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凝心聚力、铸魂育人的工作。以文化为引领,将文化的力量注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充分发挥文化自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作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精神价值的实现。
李坤作《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视域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的报告。她认为当前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探讨,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崇高化”和“实用化”等间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要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视域,坚持意识形态性与人文性相融合、政治性与生活性相融合、主导性与多样性相融合。
孙丽芳作《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的现实症候研究》的研究汇报。她从问题意识出发,围绕全球化视域多元话语的博弈、市场经济催生话语的异化、网络场域话语的狂欢与迷失和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内部要素的结构性矛盾与冲突等方面,探究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过程中的现实症候,揭示其存在的原因及本质,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转型效果及能力提供导向和对策。
张瑞作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矛盾的呈现、特征与消解路径》的研究报告。详细分析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呈现的主要矛盾及其特征,并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胡锐作了《学科创立四十年来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的历程、特征与展望》的报告,她认为自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立以来,围绕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的研究经历了初步构建、理论规范、逐步深化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矛盾研究需要实现从多重性分析到结构性构造、从抽象性分析到现实性对照、从适应性分析到超越性揭示等的视角转向。
上半场结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毕红梅,湖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周芳对发言人所作报告作了点评。
论坛下半场。河南师范大学聂立清作了《习近平总书记思想政治工作“七论”》的研究报告,他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提出许多通俗易懂又内涵深刻的新观点新思想新论断,如思想政治工作“极端重要论”“第一粒扣子论”“盐论”“灌溉论”“空气论”“重中之重论”“全党动手论”等,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贺钟霖作了《论思想政治教育特殊的学科使命》的报告,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具有普遍的一般的学科使命,还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使命,包括政治使命、学术使命、人文使命与时代使命。只有进一步明确学科使命,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应有的学科地位、学科形象、学科价值才能真正得到认可与尊重,思想政治教育学人的学科自觉和自信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欧玲作了《以现代化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研究报告,她认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内在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现理念、主体、内容和方式的现代化,从理论和实践上回应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和挑战。
华中师范大学博士生王燕红做了《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的现实意义和实现路径》的研究报告。她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处于特殊区位的民族地区发挥了凝聚意识形态、凝聚人心民力、凝聚团结奋斗的重要作用,因此,发挥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凝聚功能是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和重要法宝的重要体现,也是推动新时代民族地区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人民大学青年学者单文鹏作了《论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的历史文化渊源》的研究报告。他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有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了重宏大叙事、重文本筛选、轻逻辑阐释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优化路径。
下半场结束后,湖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李超民对发言人所作报告作了点评。
分论坛三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
4月20日,第三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桂子山论坛分论坛三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二楼会议室举行。会议的主题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锐、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克军、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献平作为点评专家参加会议。会议上半场由《湖北社会科学》副社长张豫主持。
复旦大学王纳以《田野研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为主题发言。据她介绍,“田野研究”是一种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将田野研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就面临着“为什么能够结合”、“为什么要结合”、“怎么样结合”的问题。她指出思政学科的研究特性正在于实践性的探索,而“田野研究”正是将民众真实的思想概念回归到人的发展,以期达到思政课教学从情感到价值最后形成行动的共同体的转变。
陕西师范大学吴欢带来题为《中国共产党百年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启示》的发言。她首先简要地介绍了陕西师大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在此基础上抒发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她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演进研究的四个阶段,详细介绍了四个阶段的经验和启示。她站在一名思政课教师的立场上,提出思政课教学要站在人本的价值立场,注意内容的与时俱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式,同时要坚持问题导向,回顾历史,瞻前顾后,总结经验和启示。
重庆师范大学陈波以《论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生成的基本形态》为主题发言。他从选题缘由出发,认为思政课教学要注意回归学科的本质和时代指向,用整体化的思维推进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同时在微观的各个领域和宏观的视野系统化思维的合力下促进实践聚焦。更要把握立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将自上而下的领导指挥贯彻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在教学主体方面,注重互建共享和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教学的合力。
武汉大学余杰以《智能算法下网络价值引导的四重矛盾》为主题发言。伴随大量AI智能算法深入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的联系和运用中间存在一些内在的矛盾冲突。她提出了四种冲突,分别是算法发展的数据需求和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算法数据的可计算性和网络价值观念、算法规则的商业属性和算法的伦理要求、算法推荐的个体偏好和核心价值的共同引导之间的冲突,这几种冲突对于当下的思政课教学和共同观念的塑造有一定的不利影响,如何解决冲突则是我们未来需要思考的问题。
江汉大学王荣围绕《信息技术助推个性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发言。她注意到信息技术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的可能性,提出了将互联网大数据的新技术注入动能的思考,通过媒体的迭代促进教育对象的自由发展和个性化发展。推动个性化实施方法的转变,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强化数据分析,实现从结果关注向过程追踪的过程。
中国人民大学倪圣茗以《论坚持守正创新》为主题发言。他从“六个坚持”的重要性出发,指出坚持守正创新是六个坚持的重要部分,是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方法论的重要性、构成和运用则关系到党的思想路线的当代发展。“守正创新”这种概括是中华民族的表达特色,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论研究,对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当代发展、提升新政策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挑战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华中师范大学刘亭蔓围绕《论思想解惑》主题发言。她从选题意义出发,站在思想政治工作的立场上解疑“释惑”的基本工作和工作理念,探讨思想解惑的重要意义。发言围绕思想解惑的界定、抒发困惑解惑的主体以及解惑双方双向互动的机制展开,提出了解决知行矛盾、促进思想解惑的重要意义。她提出了个人对于内需外推的机制的思考,探究个体思想的形成发展过程中“解惑”的重要作用。
在专家点评阶段,首先由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戴锐点评指导。他从这一组的整体选题和思考出发,指出各位发言人不仅要紧跟时代步伐,也需要回头看。思路要跟着时代,跟着时代命题,但同时也要明确概念,有核心概念才有核心观点、自我概念,论证的过程要充分。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唐克军点评指导。他着重强调了选题研究的重要性,指出研究方法涉及到道德问题和教育的完成,在题目选择方面,一定要注意党性修养,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选择一些明确的题目。
会议下半场,由《思想教育研究》副编审吴钰重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瑞堂教授围绕《一线思政课优质高效的教学方法和艺术》为主题发言。他从自己的课程和研究成果入手,提出实践是思政课方法论的具体化,在思政课堂上肩负着阐释党的理论的重要使命,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教学素材的创新,同时不能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范畴。同时他结合自身教学实际,总结自己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经验和收获。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张静围绕《生成式人工智能驱动高校思政课教学变革的价值、挑战与举措》主题发言。她从自己从事的数据教育案例出发,介绍了教育部在这方面的安排部署,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当下的成果,在教学供给侧改革等方面也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同时,生成式人工智能也对原本的教育教学产生了一些挑战,这是未来要着重关注的方面。
湖北师范大学程琼围绕《基于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场景构建与风险规避》为主题发言。她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当下运用的可行性,可以把思政课变成一个不断线的过程,将会引发一场数据变革。同时数据能搭建一个虚实共建的世界,实现价值塑造、思想引领等功能,从而达成掌握话语主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南京医科大学钱美玲围绕《“大思政课”的全媒体宣传:内涵、意义与路径选择》主题发言。她从“全媒体宣传”的定义入手,介绍大思政课的多源流理论事迹分析,提出大思政课理论理念到落地过程中全媒体宣传的重要性。在全过程、全方位、多主体讲好大思政课的实施中,全媒体平台可以建设认同增进思政课的良好形象,同时提供经验交流的渠道。如何实现全媒体宣传的有效性,则需要未来的逐步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周懿围绕《人的现代化视阈下高校思政课教师数字叙事能力的适应与超越》为主题发言,她提出在数字科技迅速发展席卷各行业的当下,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通过数字叙事能力,为信息化培育新动能,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切实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同时使用多元方式鼓励教师更新理念,切实提升思政课的有效性。
在专家点评环节,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邵献平进行点评指导。他指出老师是创作主体,学生是接受主体,课堂在教学之外也是设计一个审美作品,如何做出具有使命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教师们应当注意的问题。他从自身的课题申报出发,点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教学实际、教学评价上运用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强调新理念在研究时应当注意的问题。
闭幕式
论坛闭幕式在逸夫国际会议中心一楼报告厅举行。该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系主任陈华洲主持。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鑫教授代表分论坛一汇报了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的报告情况,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叶方兴副教授汇报了分论坛二的讨论成果,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安玲教授代表分论坛三汇报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研究的讨论成果。
会议最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党委副书记谢守成作大会总结。他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论坛的讨论成果切合主题并且极富创新性,期待青年学者取得更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并祝贺本次桂子山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陈华洲教授主持闭幕式
高鑫教授代表分论坛一作交流报告
叶方兴副教授代表分论坛二作交流报告
付安玲教授代表分论坛三作交流报告
谢守成教授作总结报告
(审核:孙永祥 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