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任玉佳;摄影 汪倩楠)为进一步提升青年教师教学质量,做好我校第十三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参赛人员选拔工作,马克思主义学院于5月7日下午在文科楼102集体备课中心举办了学校青年教师竞赛预赛。本次活动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主持,学院党政联席会议成员、院教学委员会成员、各系部主任、我院全国青教赛获奖教师以及四位特邀专家共17人担任此次比赛评委,由各系部遴选出的五位青年教师参加了此次选拔。
会议伊始,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介绍到场嘉宾以及本次比赛的基本流程。随后,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致辞。他强调,教学竞赛不仅是教学技能的展示,更是一次教学理念的碰撞,要从教学竞赛中看到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刻理解以及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出色能力;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肩负着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教学中不仅应注重知识的讲授,更要注重引导学生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他呼吁青年教师们以参与教学竞赛为契机,不断总结经验,查找不足,进一步提升教学能力与业务水平。
比赛正式开始,老师按照顺序进行教学展示。首先上场的是来自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的王寓凡老师。他从“养几只鸭子是社会主义”的案例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关注邓小平理论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对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进行了深刻剖析。在自由选题讲授环节,他重点分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必要性,阐明了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中国革命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内在要求。
概论教研部的孙佩老师讲授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一课。她先以问题导入启发同学们思考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接着结合历史资料详细分析了同学们参与在线讨论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对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进行了说明。在第二阶段,孙老师从中央政策变化与中国社会变化两方面出发重点解析了何时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问题。
来自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的郑天才老师讲授的是《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课。他从日常网购行为谈起,引导学生思考商品为何具有如此大的诱惑力,接着结合《资本论》中的拜物教思想阐述了马克思对商品奥秘的探究;其中重点强调了马克思所采取的从单个商品入手的显微镜式研究方式,并对商品的内涵进行了剖析。在第二阶段,郑老师以吉尔为导引,重点讲述了马克思关于资本原始积累的理解。
哲学系的钟毓书老师讲授了《庄子逍遥精神的四个境界》一课。他首先结合庄子的文段展开分析,然后分别阐述了“德不配位”的第一境界、 “进退有据”第二境界以及作为第三境界的净道境界,最后将三种境界融合阐述得出“本性合一”的第四境界,并提出了一个思考题作为本次课的结尾。在第二阶段,他结合道德经原文以及大家生活中的切实感受阐述了老子关于道德的理解视角。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部的贾俊英老师讲授的主题是“何以走向革命 辛亥革命的爆发是必然还是偶然”。她运用视频导入,以武汉的起义门引导学生思考思考武汉的城市精神,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近代中国内忧外患救亡图存过程中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救国主张,最后得出当时社会已经到了必然爆发革命的历史节点的结论。在第二阶段,她以毛泽东的诗词为导引,分析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社会的发展变化。
五位老师授课结束后,评分组进行统分并公开了比赛结果。随后,湖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院长丁银河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沈昊驹教授进行了现场点评。丁教授表示五位选手的教学设计各有特点,他对每位老师现场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逐一点评,并分别给出了非常有针对性的建议。沈教授强调,竞赛选手在选择授课主题时必须适应比赛的需要,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分析需聚焦,做到环环相扣;同时应加强教学设计、板书设计和课件设计,注意时间的控制问题。
本次竞赛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以“上好一门课”为出发点,以培育良好师德师风为着力点,以加快提升教学水平为落脚点,帮助青年教师通过教育教学技能碰撞来进一步提升教学技能,实现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相信在学院教学委员会以及校内外专家的共同帮助下,一定可以打造出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青年教师队伍。
(审核:周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