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任玉佳 高智俊;摄影 邓小晗 苏婧伊)9月20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历史经验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研究”中期推进会在文科科研楼北楼409会议室举行。会议对项目开题以来研究报告和案例报告的撰写情况做出初步总结,重点讨论了书稿撰写思路与提纲,在吸收合理意见进行修改的基础上部署了下一阶段书稿撰写工作安排。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赵凌云教授主持,项目主要负责人、专家学者共同参会。
开幕式上,华中师范大学社科处副处长胡继亮致欢迎词。他表示此次会议是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一大盛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专项项目既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社科处将会从政策支持、资源配置、过程管理等多方面给予充分保障。最后祝愿各位专家、领导能够在此次交流中碰撞思想、凝聚共识,共同为推进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和实践贡献智慧和力量。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项目首席专家赵凌云就项目进展作详细汇报,他表示经过项目组成员共同努力,目前项目整体进度已过半,研究报告完成约70%,后续将重点提升内容深度与成果质量;案例研究方面已全面启动,团队通过广泛调研与对接,初步遴选了覆盖全国的十余个典型案例,后续将集中研讨分析框架与研究路径。此外,他指出,项目初稿大纲已在开题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下一步,团队将聚焦“研究成果的方法论路径”与“全面深化改革成就总结”两大核心议题,紧密结合“全面总结‘十四五’”时期背景,深入开展研讨与撰写工作。
赵凌云进一步阐述了全书的撰写思路与框架设计。他强调,书稿的核心线索是“以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统领全书逻辑”,首先需在时空维度上清晰界定“新时代”的内涵,并深刻阐释其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战略部署与成就之间的内在关联。在结构上,他提出全书应立足“如何开启新时代”这一宏大视角。引言与导论部分将重点构建分析框架,集中回答“应如何科学总结改革成就与经验”这一方法论问题。主体内容拟按“改革历程—改革经验—改革展望”的上、中、下三篇布局,系统涵盖经济体制改革等八大关键领域,做到首尾呼应、逻辑连贯。赵凌云特别指出,经验总结部分是全书的重中之重,必须将党的领导这一核心主线阐述透彻。需重点辨析“应遵循实践逻辑还是理论分析逻辑来总结改革程序”这一关键问题,并提醒研究团队“原则本身并非经验”,必须将抽象原则转化为可资借鉴的、具象化的实践经验,为此研究切口应更精准、论述要更务实、焦点需更集中。
随后,与会课题组成员结合各自负责领域做了发言。子课题负责人王建国教授提出,要妥善处理好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这一方面与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并列关系,重视各方面内部制度建设过程、成就、经验的整体关系,并在总体上统一风格。子课题负责人郑有贵研究员指出,现有提纲分大于总,建议将各编总论统一前置,上编改革过程与中编改革成就合并论述,通过总论系统回答研究的中心问题与总体性问题,开宗明义阐明课题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大连海事大学储建国教授指出,要突出整个研究最核心的概念,厘清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同时注意表述的官方性,处理好宏观与微观、制度分析与实效分析之间的关系。华中师范大学黄辉祥教授提出,要在总论部分将为什么研究、怎样研究、形成了哪些结论等关键问题梳理清楚,突出和强调比较研究方法,即纵向历史时期的比较与国家间横向比较,注意研究的政治性、实践性、过程性、经验性、学理性。针对政治板块,子课题负责人罗洪洋教授建议将政治与法律适当做出区分,审计相关内容可以考虑纳入经济板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连辉教授提出,强化总论的同时要做好分论的支撑作用,使总论建基于分领域改革的具体分析之上。子课题负责人肜新春研究员也持相同意见,认为“强总”的同时不能“弱分”,而应是同步完善,着重凸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原创性贡献,并提出是否可以考虑将“开放”等内容单独成章。深圳大学钟坚教授指出,项目既要对中央有关精神做出学理化阐释,也应进行适当的理论创新,书稿尤其要注重学理性与体系化,充分吸收学界已有研究成果,内容上可以削繁就简,把握好提出新时代、开创新时代、拓展新时代的三阶段总体脉络。华中师范大学吕惠东副教授提出,矛盾和问题是改革的缘由之一,要在研究中适当体现这一问题导向。
下午,与会专家围绕上午场未尽的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对书稿撰写、案例研究等具体工作进行进一步研讨。
下午会议首先对上午未议定的问题进行了回顾梳理,如何保证体制机制有关表述的严谨性,如“政治体制改革”等术语的精准使用;制度成就和制度经验的总结如何充分考虑历史基础与实践起点;以及书稿“上中下”三篇结构之间如何进行逻辑衔接与平衡。这些回顾有效引入了下午的深入讨论,引导课题研讨始终沿着严谨、科学的轨道前行。
接下来的交流环节,多位专家先后发言,为课题研究的深化提供了宝贵思路。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邵彦涛副教授认为,现有书稿提纲整体上是横向专题式排列,对纵向发展脉络的梳理较少,同时,可以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在改革成就中加以专门论述。胡继亮副教授认为,在改革经验的总结上可以结合科技革命、国际斗争等因素,以终为始,强化经验的可用性与意义。课题组成员程令伟负责统筹各案例研究,他表示,接下来案例研究将进一步挖掘每一个案例的主题和特色,结合分析框架从个案中总结凝练一般性规律。课题组成员冯兵兵指出,改革经验既可以从整体上总结,也可以结合各领域改革的实际情况,分别总结各领域改革的独特经验。
华中师范大学王建国教授着重强调了进一步推进书稿完善中的两大难题:一是需要在全书中确立一个清晰统一的分析框架或视角来统领对十八大以来改革成就的阐述,厘清“成就”与“成果”的区分;二是需要找到一条能够贯穿总论与各分论的主线,增强全书的内在逻辑性和整体性。
各位专家发言后,会议组织了对以上问题讨论,与会专家就这些重点、难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而深入的交流,针对书稿下一步结构与内容的完善工作达成了共识。
接着会议针对专题研究报告和案例研究报告的撰写要求进行研讨。
赵凌云教授就研究报告撰写提出明确要求。他指出,专题研究报告需跳出单纯的制度描述框架,聚焦制度演变的内在过程与逻辑,从理论、历史、实践三重逻辑维度深化阐释,提升研究的学理深度;案例研究报告则应依托不同领域典型案例,立体呈现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成果与特色经验,确保案例分析具备高站位,服务于新时代改革经验的整体提炼。
会议对下一阶段研究分工进行明确,细化了专题研究与案例研究的任务内容及进度节点。同时,针对学术规范作出重点强调,要求全体研究成员严格遵循项目组学术要求,清晰落实负面清单在书稿完善中的具体应用,保障研究成果的学术严谨性。
赵凌云教授对推进会进行全面总结。他首先梳理了本次会议形成的关键共识,包括强化课题“总体”性把握、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重视国家安全领域改革经验总结、完善分析框架以增强学理性、优化政治与法治内容叙述结构、提升案例启发性与可推广性等,这些共识将直接用于优化课题研究设计。关于书稿提纲完善,赵凌云教授明确了若干核心调整方向。此外,他再次明确各项任务的时间节点与工作流程,强调课题研究兼具高度政治性与理论性,要求各子课题负责人亲力亲为、潜心钻研,以高标准确保研究成果质量,推动课题研究高效有序推进。
最后,胡继亮代表华中师范大学向所有与会专家表示感谢,并希望大家继续通力合作,共同为推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贡献智慧力量。
会议在热烈而务实的氛围中落下帷幕。此次推进会不仅为课题研究的下一步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深化了与会专家对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伟大成就和宝贵经验的理解,为最终形成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奠定了坚实基础。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审核:孙永祥 邵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