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蒋林杉 张洁 陈玉仪 杜欣雨 许蕾 李仲禹;摄影 陈希昌 杜欣雨 邓小晗 陈玉仪 喻童欣 张洁)为推进新时代中共党史研究创新发展,搭建青年学者学术交流与写作能力提升的高端平台,由《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八届中共党史研究青年学者论坛,于2025年10月25日至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

10月25日上午,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文科科研楼北楼410会议室开幕。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宏达在致辞中首先表达了对与会专家和青年学者莅临桂子山的热烈欢迎。他指出,党史研究不仅是对过去的追溯,更是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指引未来的重要基石。青年学者作为党史研究的新生力量,应当加强合作,携手奋进,以本次论坛为契机,分享真知灼见,交流前沿思考,共同为党史研究注入新的思想与活力。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主编沈传宝在致辞中表示,青年论坛是专注服务学术研究、扶持青年学者的重要平台。建立8年来,编辑部一直牢记使命和责任,在不断完善机制、创立品牌中收获与成长。青年学者的使命和责任,就是努力通过深入扎实的党史研究,回答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揭示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为什么能等问题背后的道理学理哲理。开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主持。



第一场论文评议会由《中共党史研究》副编审赵鹏主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张莉以《战时财政与基层治理:1946—1948年东北解放区的公粮征收》为题作报告。李金铮、李国芳、潘晓霞、吴起民、何家伟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浙江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张世杰以《从“征”到“购”:浙江省粮食统购的落实与调整(1953—1955)》为题作报告。赵凌云、张海荣、满永、王昌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第二场论文评议会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教授、《党史研究与教学》编辑凌承纬主持。西华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蒋渊以《中央革命根据地红军工兵部队的创建与使用》为题作报告。宋学勤、李雷波、尹正达、魏少辉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刁成林以《抗战胜利后中共铁路交通策略的调整》为题作报告。李金铮、李雷波、尹正达、刘兴旺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25日下午,第三场论文评议会由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副教授、《党史研究与教学》副主编王昌主持。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泰龙以《迎新与辞旧:新纪元何以开启?——兼论李大钊、陈独秀转向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轨迹》为题作报告。郭若平、宋学勤、徐涛、吴起民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徐适达以《1941—1943年中共对日军攻苏问题的认知与因应》为题作报告。王建华、魏少辉、王龙飞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牛泽林以《太行抗日根据地军地关系的变迁——基于军事战略互动的视角》为题作报告。李雷波、王龙飞、赵诺、高莹莹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第四场论文评议会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主持。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高加康以《致病与治病:中央苏区和长征时期中共的“辣椒”策略(1932—1936)》为题作报告。李国芳、王建华、潘晓霞、徐涛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何延雕以《有限开放自由市场中的农民经商问题研究(1956—1957)》为题作报告。张海荣、满永、郑珺、何飞彪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文瑞钦以《何不曰利:改革开放初期“奖金”问题研究(1978—1985)》为题作报告。郭若平、赵诺、柴英、郑珺等专家先后进行了评论。

![]()  | ![]()  | 
![]()  | ![]()  | 
在四场论文评议会中,专家与青年学者充分互动,既肯定论文选题与史料挖掘的价值,也精准指出研究不足并给出可行建议,既助力青年研究者精进学术成果,也为党史研究的主题深化与规范发展凝聚了共识。

10月26日上午,论坛举办以“如何提高党史论文写作能力”为主题的讨论会。讨论会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副主任、《中共党史研究》主编沈传宝主持。
在讨论中,《苏区研究》郭若平主编率先提出党史研究的新旧范式融通问题。他认为,应将“老党史”研究传统与历史学方法融会贯通。研究者应明确党史研究的历史行为主体是“党”,只有这样才能不偏离党史研究的主线。华中师范大学赵凌云教授提出,应倡导研究党的“执政史”,以党的“工作史”统率各类党史研究,将政治学、经济学和社会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和理论范式有机地融入进党史研究中,避免党史研究的碎片化。南开大学李金铮教授认为,青年党史学者不应当丧失研究宏大问题和提出新理论的勇气和热情,并提出“纵向打通,横向打通,中间打通”的“三通”理念,为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李国芳教授指出,青年学者应善于抓住矛盾冲突的关键点,并将其作为论文选题的突破口,不要“走马观花”,轻易地转换自己研究的主干。北京师范大学张海荣教授提出,青年学者要做到真正的“下沉”,学术共同体也应当给予青年学者更多的关爱。南京大学王建华教授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信仰的共同体,人物与事件应当围绕党的组织展开叙事,要在中国共产党改造世界的逻辑当中寻找解释世界的逻辑。《军事历史研究》尹正达主编着重强调了党史研究“选好题”的关键性。《抗日战争研究》高莹莹副主编解析了学术史的写作技巧。《近代史研究》潘晓霞编审介绍了史料使用过程中的甄别判断问题。《党史研究与教学》魏少辉常务副主编强调了论文写作的规范性等问题。李雷波、谢从高、王龙飞、曾银慧、张莉等专家学者也先后发言。
![]()  | ![]()  | 
论坛闭幕式由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王龙飞主持,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科研规划部二级巡视员、《中共党史研究》副主编乔君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先后做总结发言。
本次论坛汇聚了来自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福建省委党校(福建行政学院)、广东省委党史研究室、上海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等院校、党校、部队院校、科研院所,以及《近代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抗日战争研究》《史林》《党史研究与教学》《苏区研究》《军事历史研究》《广东党史与文献研究》等知名学术期刊的50余位专家与青年学者。其中既有深耕党史研究领域多年的资深教授,也有崭露头角的青年讲师与博士研究生。与会学者畅所欲言,形成了良好的学术对话氛围,为中共党史研究的老中青接力传承搭建了桥梁,展现出中共党史研究领域蓬勃的学术活力和深厚的学术传承。
(审核:邵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