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记者 王晨)在2017“华文杯”教师技能大赛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团队取得优异成绩。11月17日,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组织开展的“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活动中特邀获奖团队成员进行经验分享。在分享会过后,马克思主义学院记者团部委王晨对他们进行了微访谈。
王晨:首先对此次比赛之中取得优异的成绩表示祝贺,对于此次取得的成绩你们赛前是否预想到呢?
李腾芳:没有,其实我们就是抱着一种锻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的目标去的。比赛获奖,也只是想过说团队中的一个人拿个特等奖之类的,没有想到最后会收获全员获奖的惊喜。可以说在这次比赛中,我们锻炼也得到了,提升也有了,同时也获得了来之不易的荣耀,非常开心。
王晨:这样一个收获满满的比赛,应该有很多想要与大家分享的吧。那你能否从自身学习、职业发展等方面谈一谈你们的收获呢?
李腾芳:我认为在这个比赛中,最重大的收获就是能力的锻炼,让我更加坚信“实践是收获的捷径”、“熟能生巧”这些言辞了。比如:教学设计、ppt制作、讲稿的准备等等,在这一次比赛中,收获了这些事项中的很多细节,相信未来这些细节上的收获会让我们在教师或者其他行业中拥有相对优势。并且,此次获得的奖项对于未来的求职,也有这一定的帮助。
王晨:刚刚在听讲述教学设计时,认为似乎其中有的东西过于形式化,追求一种称之为“精美”的概念,渗透了很多和实际课堂不太相干的东西,你们是否觉得,这样的设计和实际课堂会有一定的脱节甚至不符呢?
徐小轩:我认为一定的脱节是有的,因为比赛毕竟带有一种表演性,但在实际的教学中,只要能把自己想传达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并使之领会即可,不会太过于重视“一案到底”。因而,相对来说实际课堂会较为随便一些。
洪晓云:而且有的时候,这些技能比如“一案到底”,在实际教学中,不如多种例子更具有实用性。在实际课堂上,教学操作会较比赛中的教学操作,更为容易一些。
王晨:在授课过程中,提到一个“以生为本”的理念。在现实生活中,诸多学生不尊重老师的现象涌现,你们是怎么看待“以生为本”和师生矛盾的关系的?
李腾芳:不论什么时候,社会肯定有一些不太好的风气。当今社会,师生关系确实在慢慢出现了一些很微妙的变化。但是它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根本上是不冲突的,我们还是要去尊重学生,同时,提醒我们不能像老式教育那样,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灌输,而是要在注重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思想的培养与人格的塑造。
洪晓云:的确现实如此,但这些事件仍是极少数的,在这些极少数事件的背后,反映的是当前中国教育的漏洞与不完善,它在告诉我们:在教学中不能只关注成绩,也必须关心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问题,全方位的去呵护学生,这本身也是“以生为本”的理念的体现。
徐小轩:我的理解是:对于“以生为本”的概念,我们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偏差。很多人眼里的“以生为本”都是一种简单的等同于对学生宽容和退让。不得不说,这样的理解是极为错误的,学生的人格与思想的塑造不会源自于教师的宽容与退让,我们主张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去掌握课堂,主动对知识进行探索,并且去关注他们的生活和心理,帮助树立正确的三观。
王晨:无论是否走向教师这一岗位,学会学习,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那么你们认为大学生应该如何去提升自己的教学技能呢?
李腾芳:多参加比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一次比赛获得的锻炼,比上一个星期的课还要管用。
徐小轩:让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际的教学中去不断完善自身技能。
王晨:那你觉得教学技能和实际教学哪个更为重要呢?
洪晓云:我觉得教学技能和实际教学不存在哪个更为重要的问题,这二者不是一个对立面,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教学技能不是你看两本书,上两节课就能学会的,它必须要在实际教学中得以提升,而掌握的教学技能是为了更好的进行实际教学。
王晨:最后你们还有什么想对学弟学妹们说的话吗?
李腾芳:如果有学院或者更高层级的比赛的话,我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积极参加,有提升的机会就要多多去参加。
洪晓云:要明确自己的目标,然后一直朝目标走,希望学弟学妹们可以我们一样,在波折的过程中不曾放弃,最终收获属于自己的荣光。
徐小轩:我认为课堂也是很重要的,平日里老师讲的东西许多都是非常有用的,希望学弟学妹们能够好好学习,不能忽视课堂的作用。
王晨:好的,再次感谢你们的经验分享,也祝你们工作顺利,前途似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