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记者 沈丽)响应十九大报告中对于农村的重点建设,体现青年学子对于农村的重视与社会担当。11月26日上午,我院组织部开展马克思主义·青年论坛第三期“修漫漫坎坷书途,求灼灼绰约真知”社会实践活动,组织有涉及农村调研课题的学生前往梁子湖大道的梁湖农庄进行外出调研,特邀我院科技哲学调研室副教授高杨帆前往指导,传授青年学生一些社会调研技巧。
走进农庄,高杨帆在调研开展前为学生们讲解调研细节与调研技巧,提醒学生们在与农庄中的被调研人员交涉时要注意礼节。他还指出应当率先清晰地向当地居民说明来意:所处学校表明自身社会背景的纯粹,调研主题提前告知被调研人员相应知识等。
农庄里路旁树上打上的“补丁”,引发了学生们的好奇心。高杨帆发挥自身工科出身优势,解释道“树上‘补丁’为石斛,是一种具有丰富药用作用的兰科植物”。之后,高杨帆沿路为大家排忧解惑,讲解了一些生物、土地地质等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
遇上正坐着家门口的老人,“物化法制文化”调研小组成员王茄颖走上前,在简要表面来意征得同意后,由于老人视力的原因,她对老人进行了口头上的社会调研。调研后,老人对王茄颖表达了自己对于党和国家法制建设的认可,相信法治中国的建设之路将越走越平坦。其他小组的调研成员也开始了各自的社会调研,“农民对法治的了解程度”调研小组成员刘沁鑫对一位正在做家务的女士进行了调研。在女士填写问卷时,刘沁鑫在一旁耐心解释问题涵义,并为其科普更多的法律知识,鼓励她运用法律知识,勇敢维权,做时代新民。
调研中,学生们还了解了农庄的大致情况。“这样的农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于农村的科学规划,是农村发展的新思路新思考,也是农民科学的致富之路,同时,它也是实现我国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目标的契机。美丽中国,从中国的农村开始。”调研小组成员次旦白姆提出这样的思考。
活动结束后,调研小组成员王一丹认为,在此次活动中同学们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实地调研紧密结合,让大家挖掘到许多有趣的课题,学到许多课题调研的小技巧,也在调研中了解校园外的世界,给同学们离开校园走向社会积累了不少经验。梁子湖农庄的风土人情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希望以后有更多这样的活动,提供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另一小组的成员李峙霖补充说:“我觉得现在农村的发展越来越好了,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在调研中,我发现农民现在的生活与城市慢慢接轨,信息化程度也在提高,我感触颇深,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新时代下的农民生活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