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原理”教研室举行2017年第8次集体备课会暨“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专题教学研讨会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17-11-29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陈吉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室于20171128日在院会议室举行了本年度第八次集体备课会议。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教学专题“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的研讨,刘鹤玲教授作为专题负责人在会上做了报告。


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芳副院长出席本次备课会,她首先肯定了原理教研室在教学上所取得的成绩,特别表扬了丁茜和王世鹏二位老师在各级教学比赛中所取得的荣誉;并希望原理教研室能够发扬团结一致的协作精神,取得更大的成绩。

 

刘鹤玲教授表示,实施专题教学一直是原理教研室的愿望,但由于时间、精力等原因未能得以开展,如今专题教学得到了校、院两层领导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原理教研室一定要把专题教学搞好。刘鹤玲教授认为,专题教学要保持两个重要原则,一是不能脱离教材,二是要把十九大的精神融进去;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专题的重点在哪里,如何取舍?接着,刘鹤玲教授以其所承担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共产主义理想”专题为例,分享了在教学设计、问题导入等方面的想法和经验。

 

刘鹤玲教授认为,专题教学的第一个步骤就是专题的引入,这是一个重要的环节,在她所承担的专题中,首先就是要明确“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结论与核心;接下来就是要澄清“社会主义”这个概念,要特别指出这里的“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而非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从而进一步地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讲清楚“社会主义”的概念。在本专题的内容上,刘鹤玲老师认为主要可分为三个子专题: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社会主义在实践中的发展与完善;三是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


就刘鹤玲教授的整体设计,杨足仪教授表示:这不仅体现出了刘鹤玲老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同时也展现了刘鹤玲老师清晰的设计思路。同时,杨足仪老师特别指出了刘鹤玲老师专题设计的两个重要特色,一是强调要将十九大的精神内容融入教学,这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二是从宏观上看很有逻辑性,避免了教学的“碎片化”。其他老师也表示赞同杨老师的看法。


刘鹤玲老师又就每一个子专题进行了细化:“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专题可分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与“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两个问题;“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发展和晚上”这一专题可分为“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与长期性”,“社会主义道路的多样性”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个问题;“共产主义是人类崇高的社会理想”这一专题可分为“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与“实现共产主义的必然规

律”两个问题。

 

在这样一个细化设计中,杨足仪老师提出一个重要问题:如何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刘鹤玲老师认为,其实每一个环节教师都可以提出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例如,关于“相对落后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社会主义道路为什么是多样性的”等,并建议回答这样的问题,教师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依据。杨足仪老师对刘鹤玲老师的回答表示肯定,同时也建议不仅可以从历史中寻找依据,也可以从哲学原理部分寻找答案。


刘鹤玲老师又补充道,其实学生自己也会提出一些很有意义的问题,例如,有学生就问到道:“共产主义社会之后是什么社会”这样的问题?同时刘鹤玲老师提醒每一位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时,不仅要有正确价值观的引导性,也要表达出自己的鉴定政治立场。老师们一致肯定刘鹤玲老师的倡议。


除以上主要发言外,杨丽珍老师、王世鹏老师、丁茜老师、张卫老师等也都做了积极有益的发言。例如,王世鹏老师强调:不仅经验丰富的老师要起到传帮带的作用,青年老师也要多向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请教和学习;原理教研室要保持团结一致的合作精神,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贡献一份应有力量。张卫老师建议,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对比现当代一些著名思想家的有益理论,例如福山的“历史终结论”,在回应这个问题的同时,也就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正确性。丁茜老师呼吁要给实践教学环节以足够的重视。


此次集体备课会圆满结束,各位老师都表示受益匪浅,并决心搞好专题教学,努力把原理教研室建设成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甚至华中师范大学的教学标兵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