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以张耀灿为负责人的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被审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多年来,该课程组坚持教学改革,坚持教材建设,坚持课程建设与理论研究相结合,取得了突出成绩。
一、课程负责人简介
本课程负责人
二、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改革情况
1、加强课程教学改革
加强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和建设。在教学中,我们注意在动态中全面把握课程内容,一方面,我们注意把握学科发展的新动向,并适时地将学科研究的新成果纳入到教学内容中,不断丰富充实课程教学内容;另一方面,我们又根据不同教学对象的特殊性,确定教学内容的重点,注意教学内容的针对性。
加强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建设。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注意抓好师生互动的预备、组织、完善等各个环节,并采用问题探究策略、课堂讨论策略、资料研习式策略、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等方法,以达到理想的互动境界,从而优化教学互动模式,构建和谐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堂。同时,我们还改进考核方式,在平时布置学生写小论文,其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一做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了学生科研水平的提高。
加强教学环境的改革和建设。一是营造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二是注意多媒体的运用。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我们加大了教学手段现代化的建设,主要是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幻灯放映、图文展示、影视资料等方式进行课程教学。这种方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和生动性,为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创造了条件,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
2、加强教材体系的研究和建设
近几年来,围绕着教学改革,课程组承担了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主编,陈万柏、陈华洲、毕红梅等参与撰写)的编撰工作,该书被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高教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2002年获教育部高校优秀教材二等奖;承担了教育部师范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主干课统编教材《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的编撰工作,该书被列入“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由高教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2007年该书经修订出版第二版;编写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新编》(陈万柏、万美容、李东升主编),由华中师大出版社于2000年出版,该教材已被列入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政治教育专业用书;为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教学的新需要,我们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编写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
这五本教材都较好地体现了本课程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的思路。例如在结构上,三本教材都涵盖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理论,而又以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为主;在内容上,都注意吸收学术研究的新成果,补充了许多新内容,有所创新。
3、加强教学内容特别是重难点问题的研究
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与理论研究关系密切。要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深入进行并取得成效,就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几年来,我们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学基础理论中的一些重难点问题的研究,出版了一些专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领导研究》(张耀灿、陈万柏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张耀灿主编)、《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论》(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论》(秦在东)、《思想政治教育载体论》(陈万柏)、《全球化视野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毕红梅)、《思想政治教育评价论》(王茂胜)、《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论》(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发展研究》(万美容)等;发表了一些有影响的论文:《经济全球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研究》(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及其相关重要范畴的概念辨析》(张耀灿)、《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规律探析》(张耀灿)、《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形态和特征》(陈万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几个基本问题的研究》(陈万柏)、《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规律的再思考》(陈万柏)、《论“四有”新人内在精神素质的培养》(陈万柏)、《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特征的再认识》(陈万柏)、《网络——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忽视的新载体》(陈万柏)、《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内涵和特征》(陈万柏)、《马克思主义人学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毕红梅)、《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特点》(陈华洲)、《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表现形态》(陈华洲)、《积极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万美容)、《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科学内涵及其特征》(王茂胜)、《试论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价值》(王茂胜)、《协调好教育内容中的多种矛盾关系》(唐克军)等。这些研究成果有力地支撑着本门课程的教材建设,推动了本门课程教改的发展。
4、加强实践性教学的探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理论课程,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程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我们在实践性教学方面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我们选择了大量的教学案例,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分析,帮助学生把本课程的理论知识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二是广泛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情,提高运用理论知识的能力,我们组织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集中进行社会调查、组织学生参观考察企业、指导学生假期进行社会调查等,使学生在读“无字书”中更好的成长。三是指导学生开展科研实践活动,努力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几年来,有十多位同学在《青年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30多篇。有十多位学生获得校本科学生科研立项项目。这些实践活动,深化、拓展了课程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综合素质,效果明显。
三、课程特色
经过本课程组成员20多年的不懈努力,我校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学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有着广泛的影响。其主要特点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课程设置合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突出、教材建设坚持不懈且不断出新、人才培养工作扎实等。
1、课程理念先进,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素质教育,着力于培养学生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注意教书育人,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努力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2、课程体系结构合理,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本课程教学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为主,同时涉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方法、管理等方面的知识,结构合理,重点突出;注意引进学科研究的新成果,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力求体现先进性。
3、教学方法多样,实践性教学活跃。注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教学,以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性教学活动,通过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