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哲学对话,聚焦未来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2-12-30点击:

——记“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西马哲学对话”学术讲座

12月29日上午9:00,由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主办、我院高新民教授主持的题为“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西马哲学对话”的学术讲座在1号楼1208会议室举行。此次讲座的主讲人是对西方哲学、比较哲学、高等教育管理和干部教育领域都有研究著述的原人大副校长、现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校长的冯俊教授。尽管天气严寒,但慕名而来的硕博士研究生热情依旧,会议室很快座无虚席。

首先,高新民教授向冯俊教授表达了对此次到访的热烈欢迎,并向在座的同学简要介绍了冯教授的治学精神及成果。当谈到冯教授精通英、法两门外语时,现场的同学都唏嘘不已。高老指出“不懂外语的人不要进学术的大门”,告诫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要加强外语学习,以了解和掌握相关研究领域的外文文献,并叮嘱同学们,“珍惜这一难得的和冯教授交流的机会,好好听,好好记,好好学”。

冯教授从追忆求学时代其导师“一辈子献身哲学,追求真理”的教导谈起,将自己几十年坚守哲学这块领地,始终将哲学作为安身立命之本的理想信念与大家做了交流,在谈及自己因行政事务缠身,几天不能看书,长时间不发表文章内心便会受到谴责时,在座的年轻学子都汗颜不已。

冯教授考虑到哲学专业各不同研究方向的学生,便选择了“西方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和中西马哲学对话”这个主题与大家交流,并就中西马哲学对话这个问题作深入系统的阐释。

冯教授指出,中国哲学、西方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三足鼎立是21世纪中国哲学界特殊的学术现象。在改革开放30年的进程中,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不再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的对象,三家都有很大的变化,如今呈现出了一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不再是针锋相对,而是相互诠释、互为补充。为了更清晰明了地阐释中西马哲学,冯教授从四个大的方面剖析了中西马哲学的对话生成:

一、西方哲学成长为独立的学科使中西马哲学的对话成为可能。

冯教授追溯了西方哲学传入、引进中国的历程及其在中国文化土壤发生的演变,概括指出,对日丹诺夫的批判是哲学领域的思想解放运动;西方哲学热为我国解放思想、价值重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西方哲学成长为最有活力的学科之一;我国西方哲学界实现了新老交替,也实现了西方哲学史与西方哲学的学科贯通;西方哲学研究中的中国文化关照和马哲方法论体现了“西中有中”、“西中有马”的中西马哲学对话。

二、在中西马哲学对话中,马哲也并非是原初的、纯粹的。

冯教授分析指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有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东西,有中国人的实践智慧,同时也吸收了、融汇了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哲学也改变了马哲的话语方式、拓展了马哲的学科领域。

三、中国哲学能否自己讲,讲自己

“中国到底有没有哲学,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是中国哲学界争论的热点。20世纪,德里达访问上海,提出中国古代只有思想,没有哲学,引起了学界的大讨论。冯教授指出中国哲学在走一条“照着讲,接着讲,自己讲,讲自己”的道路,所以,从胡适、冯友兰开始,中国哲学运用“以西释中”的方法论之后,只有做到“自己定义、自立标准,讲述的方式是中国式的,讲述的内容是自己的,讲自己的话题”,中国哲学的合法性问题才能得到证明。

四、中西马哲学对话既是不可能的,又是可能的。

在这个看似矛盾的命题下,冯教授解释说,中西马哲学对话是中国哲学界中特殊的现象,这种对话一方面是中国特有的学科体制、学科壁垒的产物,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哲学的开放性,愿意与其他文化交流的气度。

最后,冯教授强调,对话是哲学发展的重要形式,问题是对话的中心,解决问题是对话的目的,中西马哲学对话应以问题为导向,围绕当今人类面临的突出问题,不同的哲学贡献自己的力量,以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出解决对策,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冯教授这场高水平、海量信息的学术报告,让同学们享受到了一场丰富的学术盛宴,同时冯教授谦逊的为人,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治学风范,是在座的青年学子为人治学的努力标杆。

记者:肖莲 编辑:常美玲 周古月 摄影: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