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中师范大学社会学院研究生会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共同主办的共进读书会于11月23日下午4:00在社会学院的五楼社工观察室顺利举办,我院“百优博士论文”获得者符平副教授受邀为此次读书会的指导老师。
读书会的开始,同学们显得有点沉闷,符平老师率先打开了话匣子,指出同学们可能对这本书的写作年代、写作风格以及写作的政治历史背景不是很了解,所以阅读这本书对同学们来说有点困难,但《大转型》这本书的阅读价值无疑是巨大的。当第二次世界大战接近尾声的时候,两本关于政治经济学的著作出版了:一本是哈耶克的《通向奴役之路》,另一本就是卡尔·波兰尼的《大转型》,这本书对市场、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社会有着与众不同的深刻认识。符平老师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大转型》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一、《大转型》的主题;二、理解波兰尼的关键词;三、市场社会的逻辑和困境;四、对中国的启示。有关这本书的主题,符平老师认为《大转型》旨在挖掘出被自由主义所遮蔽掉的政治经济史、打破理想化、简单化、概念化的自我调节的市场神话,从实证上多角度展现历史演进的复杂性。在书中,波兰尼提出了自我调节的市场不是自发形成的产物,而是人为塑造的结果,而国家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接着就书中出现的关键词—“嵌入性”,符平老师给我们进行了独到的分析并就书中作者论述中出现的“嵌入”和“脱嵌”存在的矛盾进行了探讨和解读,并认为往往书中精华的部分并不是论述最精彩、我们读得最爽的部分,而是那些我们读来模棱两可的部分,那些地方往往是作者思考最深的地方。最后这本书对于中国的价值,符平老师指出当前的中国可以从《大转型》这本书的吸取这样的思想:社会政策要全方位提升社会这个结构本身的价值和人的价值,特别是被市场价值所压抑的社会价值。
最后,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符平老师说,读书应该围绕着自己的困惑和研究的方向进行选择性地阅读,慢慢形成自己的学术脉络。除了这种懒人读书方法,作为研究生最好能够广泛地涉猎各种类型的书籍,比如文学、音乐、历史,通过广泛地阅读,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开拓学术的视野,加深对我们这个社会和我们所处的环境的认识。
读书会后,同学们反映这本书太难,读起来很深奥,但在符平老师对这本书进行解读之后,发现懂了很多原本不懂的地方,决定会后再认真的去阅读,加深对这本书的理解。
记者:研宣部 梅芳 编辑:周古月 摄影:研宣部 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