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管理

师生一堂学术交流探讨哲学精神,谈古论今辩证眼光对待“存在论”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2-05-12点击:

2012年5月11日上午九点,一场深刻且热烈的读书交流会在图书馆四楼406室举行。此次活动由政法学院戴劲老师全程指导,同时这次学术交流隶属于戴老师所主持的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一个环节。戴老师在一个学期的授课过程中,认真负责,勤勉热情,循序渐进地为全班学生揭开了“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的神秘面纱。此次由他带领的2010级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学生就该学期所学的主要内容,围绕“马克思的存在论”为题展开了广泛的学术交流和探讨。

首先,戴老师对今天学术交流会的主题做了简单介绍,重点强调了马克思感性存在论在马克思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鼓励广大同学从不同的侧面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认识。随后戴老师介绍了此次学术交流会的几个环节,并请四位同学上台作关于“马克思存在论”的学习汇报。10级马哲专业郭利娜同学第一个发言,交流的主题是《西方本体论的形成和演变》,她向我们展示了精心准备的PPT,依次介绍了本体论的概念、起源、认识论的转向、语言学转向等等,追古溯源地解释了本体论的起源和概念。第二位发言的曾自卫同学接续前一位的话题,从四个方面介绍了西方马克思存在论的流派发展和学术现状,即本体论明确的语言学转向、本体论在当代的存废之争、本体论与形而上学之间的裂痕、以及给我们的启示,他引经据典,才思敏捷,博得听众阵阵赞扬。

接着第三位发言的是郑肖波同学,他的选题灵感主要来自戴劲老师撰写的《马克思的感性存在论》一书,并对其中的第二章进行了细致的理论概括,详细向我们解释了“马克思感性存在论”,“黑格尔理性存在论”以及“费尔巴哈感觉存在论”的本质区别和联系。最后一位丁泽华同学,根据对马克思劳动辩证法的研究,分析了异化劳动与对象化劳动的本质和区分,以及马克思辩证法是如何实现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批判和继承的。同时告诉提醒大家,在学习过程中应把马克思劳动辩证法放到经济学和哲学的二重维度去思考。

在第一个环节过程中,戴劲老师一直认真倾听几位同学的报告并不时伏案记录。第一环节结束后,戴老师对每位同学的发言都做了全面的点评,讲到论文如何选题时,告诉学生,要有大的眼光和小的切入点,学会抓住本质问题深入挖掘。在互动环节当中,戴老师提出“本体论”、“存在论”、“是论”这些对ontology一词的翻译是否有本质区别的问题,引起了在场同学们的广泛讨论;戴老师又提问马克思劳动辩证法中“异化”、“对象化”这些概念在黑格尔的理论里是否存在、黑格尔是怎样看待这些概念的等等问题,从而引导我们抓住马克思与黑格尔在这一层次上的本质不同。戴老师提的几个问题都十分精辟,直切主题抓住要点,引起了同学们的思考和探讨,也真正达到了学术思想交流的目的,大家争相举手发言,表述自己的见解,诘问疑点,课堂气氛活跃热情洋溢。

学术交流会接近尾声,戴劲老师总结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体论在当代是一直有争议的问题,同时学界在讨论中暴露的缺陷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学者和我们学生,所以我们更有学习和认识它的必要。戴老师叮嘱我们在钻研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对理论关注的层次必须要高,要真正地深入原著,探索马克思真正想要解决的问题。广大学生纷纷表示在此次学术交流活动中受益匪浅,既与同窗好友交流了思想,更得到了戴老师语重心长地指点迷津,戴老师所提出的几个核心问题将会引起学生们的长期思考和关注。

记者:邓浛笑 编辑:丁玉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