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七期“风雅悦读会•师生共分享”
3月19日晚七点,由华中师范大学图书馆主办,政法学院研究生会和社会学院研究生承办的第七期“风雅悦读会•师生共分享”系列读书会于图书馆九楼风雅斋顺利举行。政法学院高新民教授做客风雅阁为师生们做了一场主题为“佛教的心灵哲学”的精彩讲座。
讲座会上,高教授首先就他最近半年的学术活动做了一个简短的读书报告,简单介绍了这半年完成的两本书即《心与身——心灵哲学中的二元微探》、《空无与解脱——佛教的有无之辩及其生存论意蕴》,并就这两本书的写作过程向我们介绍了自己的读书感悟。他说:“在平时的阅读中一定要多积累,多体会,然后把这些收获分类记下来,这就是大量的有价值的资料,对于今后的研究非常有用。”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佛教的心灵哲学可能是很朦胧的、晦涩的,所以也是遥远的,但是心灵哲学却是佛教中独树一帜的。因此,高新民教授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诠释佛教的心灵哲学:佛教心灵哲学的重要性、目的、构成、范围分类、佛教心灵哲学的“三大发现”、结构性的心灵哲学和建构性的心灵哲学。
对于佛教心灵哲学的重要性,高新民教授认为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信仰危机、道德堕落、良心丧失等负面现象,为佛教的心灵哲学提供了调整人的心灵,进而调整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空前的历史契机。佛教不是迷信,而是教我们如何做人,心灵哲学能调整平衡我们的心态,所以佛教的心灵哲学是佛教的基石,是理解佛教的钥匙。而佛教心灵哲学的目的就是求真和为本,这和我们现在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因为佛自在心中,所以佛教的心灵哲学又有离言心灵哲学和依言心灵哲学之分,二者是目的和手段、方便和就近的关系。像马克思发现了“三大规律”一样,佛教也有“三大发现”,即心理现象隐藏着“真心”、在心理现象之外又发现了新的心理现象、具有现象性质的心理现象。
高教授用通俗易懂、幽默风趣的语言把晦涩难懂的佛教心灵哲学中的精髓传递给大家,使大家对佛教心灵哲学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高教授也以他幽默风趣而又不失严谨的授课风格,赢得了台下听众的阵阵掌声。
演讲结束后,高教授与同学们进行了亲切地交流,开展了激烈的讨论,碰撞出了思想的火花。最后,高教授对心灵哲学做了总结:佛教博大精深,虽难于理解,但是也有其简单的一面,是易行教、易行法的人生哲学,这种“大道至简”的人生哲学的关键是心,心能凡夫、心能圣贤、心能天堂、心能地狱,我们一切幸福、快乐、解脱的方法就在心中。心中有无数种状态,因此我们要有平等、寂然、平常心、金刚心的心态,而佛教就是利用这种心态,教人如何过好自己的精神生活。
(记者:贺红霞 编辑:贾英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