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院讯(记者肖木连;摄影李玲玉;编辑丁琳)2017年6月29日10时,华中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集体备课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三楼报告厅举行。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杜玉华教授全程指导了本次备课会。马克思主义学院担任该课程的全体教师以及部分博士生和硕士生参与了此次备课会。
首先,杜玉华教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课程设计特点。一是建立健全科研评价标准制度建设,尤其是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学科刊物上刊发论文的资助和奖励制度。二是以激励和制度安排推动集体备课的落实,特别是将集体备课与教师的劳务报酬、教材出版等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才培养,加强院内各层次人才的交流沟通。四是注重学院的长期规划,并长期规划细化为教学科研任务落实到每一个教师身上。五是建立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委员会分会,做到在职称评定、高层次人才推介等问题上的相对独立。
随后,杜玉华教授按照教材的章、节、目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重点、难点进行了讲解,并着重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专题教学情况。他们通过研读教材,并结合学校办学层次和学生特点,将本课程归结为绪论、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十二个专题,并提出整合教材、聚焦问题、结合案例的教学教改模式。杜玉华教授还以自身负责绪论专题为例,介绍绪论围绕三大问题展开,即何为马克思主义,何为马克思主义以及何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专题教学以人物为线索,以历史事件为辅助,让学生能够真正学到知识,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进而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念。在交流提问环节,当被问到如何高效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集体备课时,杜玉华教授讲到,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奖励措施,并将集体备课、专题教学与校院两级教学教改项目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才能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备课会结束后,我院师生纷纷表示这种与权威专家、优秀教学工作者面对面的集体备课方式极具吸引力,收获很大。一方面,深化了我院教师对课程结构、教材设计以及专题教学的认识,对于提升该课程教学的质量、增强课程教学的吸引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另一方面,让我院教师进一步了解了兄弟院校教学改革、专题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开展情况,既帮助了老师们丰富教学方式、拓展教学内容、深化实践教学,又加强了我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兄弟院校的教学合作和交流,实现我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双重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