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服务均等化 第151期百年求索·名师讲坛开讲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4-12-04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记者 盛亚丹 摄影 冯佳佳)12月2日晚,由我校研究生会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教育信息技术学院研究生会承办,教育学院研究生会和国家数字化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生会协办的第151期“百年求索·名师讲坛”在研究生院四楼报告厅举行。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博士生导师熊才平教授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精彩讲座。

熊教授围绕“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个主题,从“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均等化”和“教师资源服务均等化”这两个主要内容展开。在讲述第一个部分“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熊教授将教育信息资源服务均等化分为“域内共建共享、域间交换共享、信息主动推送”三个方面。他认为,要以动态调控资源开发经费与环境建设经费的资金投入、以用户反馈决定资源支付费率、以资源使用率决定信息化环境建设经费这三个主要策略,来实现区域内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随后,他指出,以资源交换协议的方式可以实现区域间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换共享,从而实现大范围内优质资源的均等化服务,提高基础教育信息资源配置的整体效益。而要达到“信息主动推送”的目标,他认为有两个策略,即:自适应的个性化教育信息资源主动服务和面向泛在学习过程的教育信息资源服务。熊教授在讲述第二个部分“教师资源服务均等化”的过程中,他将教师资源服务均等化也分为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包括:网络支教、网络教研和分布式学习。他认为通过“一对一网络支教”的方式可以提升乡村教师的教学水平,而“一对一网络支教”专用教室的建立,又可以用来开展多校间的网络教研活动,强调 “分布式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则可以解决由于地理位置分布而导致的教育分布不均的问题。

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一个关注教育公平的社会问题,又是一个如何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科学问题,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研究,实现了教育信息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教师资源配置模式的创新和理论与方法的创新。同时,以教育理论为先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管理创新为核心、以资源共享为灵魂的均等化基础教育公共服务,实现了有限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整场讲座,熊才平教授层次清晰,见解独到,娓娓道来的理论见解,赢得现场同学的一致好评,解答完同学们的疑惑后,本期“百年求索·名师讲坛”圆满结束。

编辑:刘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