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群英荟萃 各领风骚——一场关于学科教学与学科素养的思想盛宴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4-10-29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记者徐阿香)10月28日晚,田家炳楼403会议室成功举行了一场以“学科教学与学科素养讨论”为主题的博士生沙龙活动,出席本次活动的主要有教育学院的赵国权、徐乐乐、凌鹏飞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罗静、张建红、张凡六位博士生代表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和教育学院的部分硕士研究生。本次活动由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学术部主办,并有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和教育学院研究生会学术部联合承办。

活动主要分为自我介绍、观点阐述、以及提问交流三个部分。在简短的自我介绍后,几位博士生代表开始了自己关于主题的精彩阐述。

首先发言的是拥有三十多年从教经验的赵国权博士,他通过两个简单的小故事引出中国人民素质的落后,并由此犀利指出中国教育改革中存在着改革的政治色彩太浓、改革很容易演变成为“造新”运动,学生的创造力被抹杀等问题,指出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完整的才是教育改革的最终目的。罗静认为素养实际上还是人的素质问题,包括专业知识,行业知识,人的能力,思想素质,心理素质以及人的需求,如果改革后重点还在知识上,则不算改革。除此外她还对辅导员制度不合理以及素质教育减负越减越累的观点进行个性思考与阐述。教育学院的徐乐乐则另辟蹊径,着重介绍了怀疑精神、批判精神以及开放的态度对于学术研究的重要性。张建红指出,教育改革的问题很多,但不能因此而否定中国三十年的教育,并从怎样正确看待中国教育,为什么会有教育的悲哀,以及有没有想好如何来教好自己的学生三个问题展开了自己的观点,指出教育改革要以提高学生,解放老师,改革体制,优化环境为主要方向的建议。作为担任过兼职辅导员的张凡博士,她对教育改革为什么没有成效提出了自己的独特思考,她认为物质决定一切 ,物质现状不改变,教育改革就不会有实质性的进步,并用两架马车的例子生动形象的启示我们要正视历史,不能对于中国的教育改革现状过分的指责,而要对我们的祖国有一颗同情心。最后凌鹏飞从学科素养的内涵、培养方面对主题进行的简要的阐述,并指出对于教育改革辩证的眼光。

研究生提问互动环节将整场探讨会推向了高潮,各位博士生凭借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以及广博的知识积累对所提问题发表了自己精彩而独到的见解,并对教育资源分派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驳,不同见解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为所有的人提供了异常丰富而又多彩的思想盛宴。

会议虽然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然而人的思想却并没有停止,学术没有对错,有的只是自己对于学术的不断探索。

(编辑 刘喆 摄影 邓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