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子风采

王希翀:文学、音乐、人生——记第五期幸福文化沙龙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3-11-07点击:

2013年11月6日晚七点一刻,音乐学院427教室琴声如诉,婉转的曲子引来马克思主义学院、音乐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等院系学子欣赏。这场以“尝试多种可能性的自己”为主题的幸福文化沙龙由我校幸福追梦坊、音乐学院、学生马列主义研究会及文学院研究生会联合主办,主讲嘉宾及演奏者为我校著名校友王希翀博士。出席本次沙龙活动的还有校外慕名而来的同胞。

活动伊始,主持人对王希翀博士做了简要介绍。出生于音乐世家的王希翀本科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经济学院,后在香港理工大学英文系获硕士研究生学位,现回到母校华中师范大学读文学博士。25岁的他以《挥霍年代》一书成为全国“音乐小说”首创者,2011年经湖北省作家协会主席方方引荐加入湖北作协,成为少数几名85后会员之一。王希翀对音乐的执着追求使他组建了漂流世纪乐队,相继完成《康定情歌》、《我的父亲》、《三个未婚妈妈》等电影配乐,并于华师110周年校庆之际创作演奏了《大爱与梦想》。王希翀集作家、作曲家、钢琴师、博士、董事长等众多头衔为一身,向大众诠释了“多种可能性的自己”。

在座大多是王希翀的学弟学妹,他则以一位兄长的口吻为大家分享了自己的音乐、文学人生。首先,王希翀从看过的一部电影the bucket list 中悟出: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青春的岁月里,在这赋予想象力的时刻,尝试多种可能,然后根据自身能力,把所有尝试的东西发挥到极致。大学期间,他利用自己洗澡的时间练习钢琴,忙碌之余创作了《镜花水月》。其次,他认为人生不仅要会学尝试,还要善于抓住机遇。毕业之际他偶然接到中国著名导演江平的邀请从而抓住时机成功为电影《康定情歌》配曲;他在大学时趁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来华之机通过自己的原创小说获得了这位文学巨擘的青睐。再次,他谈到正值青春的我们应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积淀。因此,他大学毕业后并没有选择签约,相反继续读研深造。正是后来的这段日子成就了他音乐上的一个又一个奇迹。最后,谈到自己的情感世界时,他说爱情、友情、亲情为之带来了梦想的希望。

现场曲音曼妙,不同曲子便随人生经历倾泻而出。于是,《镜花水月》的缠绵悲壮、《陌生人的慰藉》的暖心安慰、《释》的豁然平静、《纯白的夜》的成熟豁达相继与同学们见面,大家陶醉在整个乐曲氛围中。也让人感受到了王希翀克服挫折、明确人生定位、重新展翅追逐梦想的过程。王希翀总结道:尝试多种可能性的自己,青春虽匆匆而过,但,我们每个人都会在认真学、肯经历中,成就一个更加独立、有担当、平静的自我。

在互动交流的环节,王希翀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真诚回答,并谈了自己对专业和爱好、音乐和文学之间关系的看法,建议大家利用自己有效时间去多学习,增加自己的积淀。精彩的回答让同学们感到不虚此行,纷纷表示会重新审视自我,尝试多种不同的自己!

记者:刘喆 编辑:代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