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法学院讯(通讯员 毛泽源 韦应川)江汉腹地,排湖岸上,地造剅河,天赐水乡。北望汉水,南睹长江,人口八万,聪慧善良。土若膏脂,域似鹰翔,石油矿盐,地下宝藏。初到剅河,工整对仗,气势磅礴的剅河赋碑文着实让同学们“大开眼界”。
7月9日,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恽代英暑期社会实践队赴仙桃市剅河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受到了当地镇党委,镇政府的热烈欢迎。剅河镇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刘宇,镇人大副主席许先玉等领导专程前往实践队驻地看望慰问。
实践队领队华中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团委书记王海龙介绍,为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政法学院利用暑假时间积极组织大学生开展深入农村的实践活动。意在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建团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的优势,进一步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为"十二五"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贡献。
在实践过程中,同学们以问卷调查为主要形式,对剅河镇及周边农村开展点面到位的走访调查。调查对象包括城镇居民、商户、农民、教师、公务人员等,大家的足迹遍布剅河的大街小巷,为的就是获取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
为了更好的了解当地荆楚文化保护问题,实践队联系到了仙桃市剅河镇人大秘书、文化站站长陶好鹏。他热情地接待了同学们,并耐心地解答了大家对当地荆楚文化保护与民生问题的提问。
队员徐梦琪提问:“经过走访,我们发现剅河皮影戏作为沔阳皮影戏的重要分支传承,却面临着即将失传的困境。请问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陶好鹏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结合自己过去的经历认为,传统文化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难题,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不够,皮影戏所蕴含的深刻文学价值需要更多的人理解。
当问及《剅河赋》的作者时,学子们惊讶地发现,其正是陶好鹏本人。他以对剅河的深深情怀与浓厚的文化底蕴书写的《剅河赋》为华师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文化课。
“文化的繁荣度与经济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希望从文化现象发现它背后所反映出的民生问题。”实践队队长马会茹提问道。同学们以剅河镇文化为启发点,逐渐将荆楚文化保护与民生问题联系起来。陶好鹏在充分肯定了党新时期组织领导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就后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离不开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农村文化建设的,农民的幸福度更多的体现在搭上经济发展快车的同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传统与现代精神文明。
“把渊博的知识与丰富的社会实践相结合!”是他对实践队同学的最大期望。他认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能仅仅放眼于书本理论知识,在把握时代前进步伐的同时,将文化运用到实践的领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自己的热血青春。
据悉,实践队将继续深入剅河镇及周边农村开展走访调查。同学们将以自身的所见所闻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果的同时,去认识国情、了解社会,增长才干、锻炼毅力、培养品格,以自身的行动去呼吁全社会关注农民问题,促进荆楚文化的保护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