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道理又会讲道理——马克思主义学院 2025 年第三学期卓越能力训练周活动汇总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5-07-09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潘依依)为构建更加立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师范生的卓越师德、卓越学识、卓越技能和卓越发展力,培养真“懂道理”又会“讲道理”的思政“大先生”,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春、秋季常规学期的基础上,精心策划并开展了题为“懂道理又会讲道理——第三学期卓越能力训练周”。学院广邀各领域知名教授与学者、专家倾囊相授,开展了创新创业培训、求真论坛(校友专场)、学术论文写作培训、社会调查能力培训、思政名家面对面、教学技能展示、教学技能测试等多项教学活动,从理论剖析到实践经验分享,全方位为学生开拓学术视野、拓宽思维边界。活动期间,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子们热情高涨,踊跃参与,收获满满。

第三学期卓越能力训练周承载着师生求知若渴的热忱、对能力的锤炼,也凝聚着师生们共同奋进的期待。这是一场思维与实践交融的盛宴,划破暑气的氤氲,就此拉开帷幕。


就业指导培训会

培训会由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就业指导教研室主任、湖北省高校就业创业指导专家委员会委员兰玉娟副教授主讲,主题为“大学生成功求职的5项实务”。她结合就业实例,提出“明确需求—精准选择—高效行动”三步骤求职法:先通过思考“喜欢、能做、值得做什么”明确职业诉求,以经济、发展、情感三维度匹配岗位;再推荐“最优解”“满意解”“简易解”三种选择策略;最后强调多渠道收集信息,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兰教授将过往求职经验提炼为系统规律,为学生提供实用指导,助力高效求职。


求真论坛(校友专场)

“求真论坛”邀请华中师范大学河南校友会副会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康东亮担任主讲嘉宾。康东亮教授以“不负韶华,勇攀人生第二座山”为主题,从“未来最重要的十大职业技能”切入,借哲学三问剖析成长路径。他指出,知识积累是成功基石,技能习得助力职业发展,同时强调与师友相处中培养的情感沟通能力,也是人生重要助推力。康教授分享“看到问题照镜子,遇到荣誉看窗外”的处世箴言,鼓励学子保持自省谦逊,以积极心态面对挑战与成就。其深刻见解与生动讲述,引发在场听众强烈共鸣。

第二场求真论坛由我校87级校友、长江日报集团原副总编辑范洪涛主讲,主题为“破茧与重构:新闻视角下的大学生思维能力锻造密码”。他强调思维能力是成长根基,以新闻工作为例,说明辩证思维对职业发展的关键作用。同时,系统介绍用户思维等六种实用思维方式,助力独立思考与创新。最后,他提出四点提升建议:构建知识体系,向高手学习,坚持 “思维体操” 训练,保持质疑精神,通过刻意训练与持续迭代,实现思维升级重构。


学术论文写作专题

学术论文写作专题由我院龙静云教授担任主讲。她从阅读、选题、写作三方面倾囊相授。她指出,读书是论文写作的根基,建议制定阅读计划,精读专业经典著作,同时跨学科阅读拓宽视野,采用浏览、精读与批判性阅读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学习共同体交流积累知识。在选题上,强调优质选题需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可从兴趣和热点出发,借助跨学科视角挖掘新意,并善用数据库、加强研讨调研。写作环节,她详细讲解了搭建框架、撰写引言与文献综述、规范学术表达、注重研究方法结合等关键步骤,要求完稿后反复打磨,以严谨态度对待学术创作。


社会调查能力专题

社会调查能力专题讲座由我院王寓凡副教授担任主讲。王寓凡老师以《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应用》为题,围绕问卷调查展开系统讲解。他先解析问卷调查的理论基础,指出调查者易出现问题模糊、抽样随意等误区,以及受访者存在理解偏差等困境。在问卷设计上,强调贴合研究与受众,拆解结构类型,详解题型设计要点与核心技术。实践应用环节,围绕调查员培训、过程把控及不同调查方式难点,与学生深入研讨,以案例互动构建从理论到实操的完整知识体系。


思政名家面对面

在“思政名家面对面”活动中,杨尚上、谭立婷、雷逸三位一线政治名师担任主讲嘉宾。

特级教师、中小学正高级教师、长沙市周南秀峰学校思政课教师杨尚上老师以《教师专业成长“三步曲”》为主题,分享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是看见、发现、激励”“不放弃每一位学生,让不同学生得到不同发展”等宝贵的班主任育人经验。她分享了自己首创的“三点五学”教学模式及“心意思政”教学主张,并从多维度详细介绍了“三点五学”教学模式的具体内容和实践方式。

宜昌市夷陵中学政治教师谭立婷老师以《以“四个一”打通青年教师的“成长三关”》为题,向同学们分享了青年教师如何成长的宝贵经验,深入阐释、强调了“上好一门课,打通教学关”的具体内容。她指出“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长青”,要深入学生一线,贴近生活,从生活中寻找教研教学素材。

中学高级教师,湖北省优秀政治教师雷逸老师以《课标·教材·教法——核心素养导向下的教学实施》为主题,深入分析了新课标背景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的转型方向。他指出教师需从社会意义与个人价值两个维度把握、明确课程标准,通过激发学生兴趣、触动心灵体验,实现中学思政课教学的价值追求。此外,还要坚持核心素养导向、明确内容要求。


师范生语言艺术专题

师范生语言艺术专题讲座特邀湖北省水果湖第二中学教师刘力欣作为主讲嘉宾。刘力欣老师以《舌尖上的讲台——教学语言从基本功到艺术性的华丽转身》为题,以新课标对教师语言表达的要求为切入点,强调教师要用饱满情绪、简洁语言授课,形成个人风格。他从语言艺术、教姿教态、教学风格三方面展开讲解:语言艺术上,提醒规避口头禅,把控语速与提问;教姿教态方面,要求精神饱满,巧用肢体语言增强感染力;教学风格塑造上,强调板书规范艺术,倡导以关爱为底色育人。整场讲座内容充实、案例鲜活,为师范生提升教学素养提供了实用方法。


教学能力展示和教学能力测试

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中,2024级学科教学(思政)研究生白雪薇、刘淼、杨慧,2022级本科生雷舒涵、李恬恬、方秀作展示分享,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2023、2024级本科生观摩学习。本次展示活动紧密围绕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专业特色,深度聚焦师范生技能与教师教育素养两大核心板块。以夯实学子教学实践能力为基石,通过多元展示与深度互动,致力于全方位提升学生教学设计、课堂驾驭等师范生核心技能;同时,立足学科前沿与教育发展趋势,深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运用,助力学子成长为理论扎实、实践突出的新时代思政教育人才。


同学们对第三学期有什么感悟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来自2023级的A同学:

第三学期,学长学姐的教学技能展示让我印象深刻。他们在讲台上展示教学技能时,那份从容自信与循循善诱的模样,尽显教师的独特魅力。对比之下,我深知作为公费师范生还有诸多不足,距离成为优秀的中学思政老师仍需不懈努力。我会以他们为榜样,勤学精进,朝着目标坚定前行。

@来自2023级的B同学:

“思政名家面对面”活动让我收获颇丰。杨尚上老师的育人理念与教学模式、谭立婷老师的成长经验与生活教研观、雷逸老师对新课标教学的解读,都让我对思政教学有了更深理解。他们的分享指引我既要精进教法,又要贴近学生与生活,更要锚定核心素养。我将汲取养分,努力成长为合格的思政教师。

@来自2024级的C同学:

社会调查研究与师范生语言艺术这两场专题讲座干货满满,为作为师范生的我点亮成长明灯。刘力欣老师聚焦教学语言艺术,从规范表达、优化教姿到塑造风格,让我明白语言是沟通桥梁,需用热情与匠心打磨。王寓凡老师围绕社会调查,剖析问卷设计的理论与实操,破除误区、传授技巧。二者相辅相成,让我深知,未来既要在讲台上以语言艺术启迪学生,也要以调研能力洞察教育实际,全面提升专业素养。

@来自2024级的D同学:

两场“求真论坛”各有侧重,却都蕴含深刻成长智慧。康东亮教授以职业技能为引,结合哲学思考,点明知识、技能与情感沟通对人生的重要性;范洪涛校友从新闻视角出发,强调思维能力的锻造。二者让我认识到,成长既需要扎实积累与谦逊自省的品质,也离不开多元思维的塑造,这些分享为我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激励我不断提升自我。

@来自2022级的E同学:

参与教学能力展示与测试,于我而言是场充满挑战与惊喜的成长之旅。备课时,反复推敲教学设计,深夜的台灯见证我不断推翻又重建的教案,最终站在讲台上时,临场应变能力竟在一次次打磨中悄然生长。教师指导环节,老师们化身“教育引路人”,犀利指出我对教材不够熟悉、提问缺乏层次的问题,还手把手教我如何用眼神与学生交流,这些建议如明灯照亮我前行的路。观摩同学展示更是大开眼界,有人用情景剧点燃课堂氛围,有人借巧妙提问引发深度思考,他们的闪光点让我既羡慕又充满动力。这场经历,让我在反思与学习中锚定方向,对未来的教育之路满怀期待。

(审核:邵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