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殷淑霞)6月10日晚,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及其中国化研究”青年学术创新团队和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主义与人类文明研究中心主办的以“《资本论》机器观视域中的人工智能”为主题的学术沙龙在腾讯会议顺利举行。本次沙龙特邀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涂良川主讲,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戴圣鹏主持。
会上,涂良川教授从个人的学术背景出发,提出能否把兴趣、理解的感受的对象和理论研究相结合,从而确定人工智能的主题。涂良川教授从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特质入手,提出探讨或挖掘其存在的研究现实问题的思想方式,也在后续的研究中证明了这种思想的可行性,因此,涂良川教授选择了既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依据,又有人工智能研究的现实问题的主题与参会人员进行交流与探讨。
讲座伊始,涂良川教授指出探讨的核心问题在于:为什么马克思主义哲学或者马克思阐释的观念在人工智能中依然有意义?马克思提出:“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涂良川教授从《资本论》的机器观出发,提出明确这种机器观是我们正视人工智能时代、理解人工智能技术、遇见人工智能未来的重要思想资源。
随后涂良川教授从器官的延伸与智能的“实现”、生产的工具与生产的“主体”和固定资本的机器化与本质力量的智能化等三个方面出发,首先说明了器官的延伸与智能的“实现”的本质,指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机器,都必须内蕴着体现社会历史性的一般人性、表达着物性自然逻辑。其次,涂教授解释了社会历史性人性对象化产物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其一,人工智能实现了生产自动化的升级,尝试整合了工具,提高生产率、节省生产时间、精确化生产过程;其二,人工智能以“系统自治”的方式在高度集成工具的前提下,既充分发挥了工具的意义,又以协议沟通的方式实现真正的系统协作。最后,涂教授从不同的角度审视机器化与智能化的问题,提出重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社会框架可能才是人本质力量能够充分智能化的前提与条件的论述,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在研究人工智能工作中的重要地位,提出在《资本论》机器观的理论视域下探讨人工智能的本质逻辑、运行规则及其社会历史效应,这既是我们深入时代的重要思想理论,更是让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度介入时代的实践方式。
在互动环节中,同学们围绕“人的本质力量是深度学习,与马克思从生产实践理解人的本质力量有何区别”“如何理解人工智能异化与人的异化的问题”等进行提问,涂良川教授从人工智能实体化的对象本身出发,结合人工智能的本质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耐心的解答,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会后,戴圣鹏副教授对“人的本质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对象化方式”表达了看法与观点,不仅提出可以从不同的维度理解智能的本质,也可以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个不同的角度作出合理的说明,并对本次讲座作总结发言,他表示涂良川教授以严谨负责的态度,为同学们带来一场思想深刻、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学术讲座,并再次对涂良川教授的莅临表示欢迎,本次讲座在热烈的学术氛围中落下帷幕。
(审核:戴圣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