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名家讲坛第三十六期|杨威教授主讲“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意义、表征及当代发展”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5-03-26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樊晓辰;摄影 刘楚琦)3月21日,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主办的第36期思政名家讲坛系列讲座在新文科楼407会议室顺利举办。本次讲座特邀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中央“马工程”主要成员杨威教授主讲,主题为“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意义、表征及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高鑫教授出席并主持本次讲座,思政系教师平凡副教授、孙清华副教授、程仕波副教授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硕博研究生参加。

  

讲座伊始,杨威教授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形态学视角划分为生活化形态、专门化形态、科学化形态、社会化形态和人本化形态五种递进的类型,并将本次讲解重点聚焦于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杨威教授从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的关系和思想政治教育产生、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详细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这一概念从静态特征和动态运行两方面把握其特征他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革命性探索和建构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嵌入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之中,成为其向更高形态发展的必要环节。


随后,杨威教授从广度、程度、结构和功能四个方面深入讲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的表征。只有达到一定的社会广度或者社会覆盖面,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才得以彰显。这种形式上的展开同时伴随着与社会生活嵌入和结合的程度的不足,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另一方面通过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组织和社会机制解决了这一历史难题。广度的覆盖和深度的嵌合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构成要素和结构方式呈现出新的特点。

最后,杨威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的当代发展进行深度阐释。他指出,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探索与实践中探索并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和民族气派的思想政治教育形态,不断拓展延伸社会化网络、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形成了以社会系统工程论为理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运行机制,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形态的功能效应得到持续释放。

在提问互动环节,杨威教授针对同学们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如“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化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等,从形态学角度结合当今社会热点进行细致解答。“思政名家讲坛”项目指导老师孙清华副教授代表大家感谢了杨老师两个多小时的精彩讲授。讲座展现了鲜明的学术想象力和开阔的学术视野,吸收和运用了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跨学科知识并嵌入思政理论问题的探索和阐释中,呈现了严密的逻辑思维,展示了理性思考和批判探究的学术魅力,并且反映了思政学者敏锐的问题意识和深厚的责任情怀!

本次讲座不仅提供了一个深入探讨思想政治教育相关问题的平台,也让同学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社会中的价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讲座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圆满落幕。

  

  

(审核:孙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