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哲学系成功举办“人工智能、人类未来与哲学革命”专题研讨会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5-11-21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徐舒达 范鸿 郑星2025 11 14 日,我院哲学系举办了以 人工智能、人类未来与哲学革命为主题专题研讨会。研讨会由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汉论坛》编辑胡静主持,武汉大学陈越骅老师我院王世鹏老师、刘睿老师、崔伟峰老师、赵伟老师、高扬帆老师、肖超老师共同参会,共同拆解 AI 时代的核心命题。

会议伊始,毛华兵院长率先致辞。他强调,人工智能是新时代的前沿议题,其发展直接关乎人类命运走向。面对 AI 带来的诸多挑战,我们亟须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为思想武器,破解发展困局,让哲学真正成为 AI 时代的 “导航仪”。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陈越骅老师从古典哲学视角切入,深入探讨 “人工智能的自然本性及其演化趋势”。他对比了 “智能” 与 “人工” 在古典哲学与现代视域下的定义,着重强调 “NOUS”(努斯)与 “数学哲学” 的核心价值。陈老师指出,当前人工智能的关键缺陷在于缺乏 “人格”—— 即人类独有的 “长记忆”,未来 AI 发展应聚焦 “个性” 培育,实现更具人文温度的技术突破。

刘睿老师围绕 “人机共生时代主体性困境与哲学救赎” 展开论述。她直言,AI 时代我们正面临 “主体性缺失”“人何以为人”“谁主沉浮” 等根本问题,而学界技术乐观派与悲观派的争论,均脱离了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观的立场。为此,她提出需基于马克思主义重构 “主体性”,从实践、意识、存在论层面辩证处理人机关系,破解科技对三重主体性的异化与瓦解。

肖超老师将目光聚焦于 “人工智能时代的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他指出,当下正经历生产资料数字化革新、占有方式变革的双重冲击,作为 “时代精神精华” 的哲学,必须回应现实,开展全新的哲学与政治经济学分析。肖老师特别警示:科学技术发展不等于人类进步,我们需警惕技术带来的 “异化”“同质化” 风险,重新审视 AI 的价值与定位。

王世鹏老师则从 “界定与类型”“发展阶段”“问题领域” 三个维度,系统解析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的哲学问题”。他清晰区分了人工智能的强弱之别,澄清了 “机器学习” 的核心概念;梳理了 AI 发展的关键阶段,强调每一次技术突破都离不开工程学基础理论的革新;并点明 AI 哲学研究的三大核心议题 ——“可能性问题”“能动性问题”“控制性问题”。最后,他以趣味十足的 “造物主隐喻” 收尾,引发全场深思。

在总结互动环节,崔伟峰老师、赵伟老师、高扬帆老师纷纷分享观点、提出问题,与现场同学展开热烈交流。主持人胡静则从学术编辑视角,给出了极具价值的建议:学术研究要坚守 “不跟风、主创性、问题意识” 三大原则。她呼吁,人工智能议题需吸纳更多元观点,研究者要跳出既定范式,对学术概念进行语用澄清,而所有哲学思考的最终落脚点,都应回归 “人本身” 这一根本问题。


(审核:王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