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之力,启航华大:大学生自导自演沉浸式思政课“信仰的力量”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5-04-27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刘楚琦 熊婧钰)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要求,4月23日晚,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组织的沉浸式大思政课“信仰的力量”展演活动在学校文科科研楼101报告厅举行。此次演出由大学生自导自演,采用朗诵、情景剧、合唱、舞蹈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将思政课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鲜活的舞台意象,让信仰力量可观可感,生动呈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与精神力量。

演出分为四个篇章,涵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每个篇章都通过精心编排的节目和生动的讲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不同历史阶段中众多仁人志士坚定的信仰和不懈的追求。

演出在空灵的女声清唱《在灿烂阳光下》中开启,悠扬旋律如时光引线,瞬间将现场师生带回往昔峥嵘岁月。随后,男声朗诵激昂文字,配合磅礴合唱《国际歌》,展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以及仁人志士为理想拼搏的决心。

通过讲述恽代英、杨靖宇等革命先烈故事,配合《保卫黄河》激昂乐章,革命先辈为民族解放不惜流血牺牲的英勇画面跃然舞台。从 “五四” 火种到抗日烽烟,从解放战争到新中国曙光,青年学生用真挚演绎致敬革命先烈,展现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历程,让观众深刻感受到信仰在血与火中铸就的伟大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焦裕禄的公仆情怀与 “两弹一星” 科技工作者默默奉献的精神依次呈现。讲解员与 “参观者” 生动互动,焦裕禄坐过的旧藤椅背后故事直抵人心。从风沙漫天的兰考盐碱地,到大漠深处的核试验场,华师学子用细腻表演勾勒出建设者们坚毅的面庞。他们再现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战风沙、治盐碱的艰苦场景,以及 “两弹一星” 元勋们隐姓埋名、攻坚克难的感人点滴。

合唱《歌唱祖国》环节,悠扬旋律唱出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同学们用整齐划一的队形和饱满的精神面貌,生动诠释了那个火红年代的奉献精神与家国情怀,彰显信仰在建设征途中绽放的璀璨光芒。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里,小岗村 “大包干” 传奇与深圳崛起奇迹被生动演绎。从安徽小岗村那间低矮茅屋里的秘密契约,到深圳经济特区的开拓实践,华师学子用充满张力的表演展现改革的勇气与创新的力量。他们还原了小岗村村民按下手印时的紧张与期待,再现了深圳建设者们昼夜奋战的火热场景。

在《春天的故事》环节,轻快的旋律与灵动的舞蹈相得益彰,演员们用充满活力的表演再现了改革开放春潮涌动之姿,让观众亲身体会信仰在改革浪潮中引领的时代巨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篇章聚焦黄文秀等楷模,新时代青年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场的担当作为引起广泛共鸣。演出以质朴话语讲述黄文秀驻村扶贫的感人事迹,从进村走访的泥泞小路,到帮助村民发展产业的忙碌身影,华师学子细腻诠释楷模初心。

同学们还讲述了新时代中国在各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责任与担当。每一件大事都让观众感受到新时代的蓬勃活力和无限希望。

最后全体演员合唱《领航》,激昂的歌声与优美的舞蹈完美融合,全体演员用饱含深情的表演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在信仰指引下,在各领域书写华章,彰显信仰,在新时代绽放的夺目光彩,为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演出结束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教授对同学们的精彩演出表示感谢。她指出,这场展演结合了思政课内容,生动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是一堂很好的“朋辈教育课”和 “大思政课”。今后将继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形式,打造朋辈互学大思政课堂,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帮助青年坚定信仰,担当民族复兴重任!

此次演出全体成员来自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文学院、外国语学院、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教育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美术学院和体育学院的本科一年级学生,从导演到编剧,从台前演出到幕后制作,均是大学生们倾力协作的成果。他们以艺术为笔、舞台为卷,绘就思政教育新画卷,生动诠释了思政教育新形式,为青年群体筑牢信仰根基提供精神动能和蓬勃力量。

                           (审核:梅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