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冬连教授做客党史大讲堂,主讲“从70年看中国发展道路”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05-19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冯兵兵)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加强党史学习教育实践活动,517日下午,学院特邀中国著名党史专家、当代中国史专家萧冬连教授做客“党史大讲堂”,在学院三楼会议室作了题为“从70年看中国发展道路”的专题讲座,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良明教授、常泓老师、冯兵兵老师、黄雪丽老师和来自华中师范大学、武汉大学等一百多位师生参加学习,讲座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李芳教授主持。


239F7


萧冬连教授详细阐述了中国为何选择传统社会主义道路,中国是如何走上改革道路的,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时期,以及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等四个方面的问题。


246B9


一、中国为何选择传统社会主义道路的?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在于:中国为什么要提前结束新民主主义?萧教授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的制定和启动,中国工业化是从苏联援助156项开始起步的,工业化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中国选择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战略,必然诉诸于国家控制,导致对市场的排斥、对计划的依赖。其次,社会主义建设目标的牵引作用。新民主主义的设想本来是过渡性的,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相对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远大目标,一切都是过程,党内广泛存在急于过度的思想。根源在于社会主义理想与新民主主义政策之间的存在巨大张力。再次,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必须实行计划经济(或称统制经济)和发展国营企业,是朝野各界包括国共两党、民主党派和自由知识分子的主流思潮。搞工业化和计划经济有广泛的社会认同。


1EAB1


二、中国是如何走上改革道路的?萧教授认为,中国改革的真正启动是在文革结束以后,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得更远。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走“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命题。中共八大前后,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改革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大跃进”时期和20世纪70年代,中国尝试进行了多次经济管理体制改革,但始终没能跳出行政性分权的框架,要么是中央集权,要么是地方分权,要么是“条条”管理,要么是“块块”管理,一直是这么一个循环过程。从这段历史中可以说明两点:一是中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一直存在内在的改革需求,而且一直都在进行某种改革尝试。二是如果没有特定的历史契机,社会主义改革无法取得根本性突破,因为传统的社会主义信条严格限制了尝试改革的边界。中国走上改革道路的契机,在于文化大革命造成的灾难性后果和对它的深刻反思,以及出国考察带来的思想冲击和启示。


33C52


三、如何看待前后两个时期?关于这一问题,萧教授不赞同两个观点,一是不赞同把两个时代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的观点。他认为历史是无法割裂的,前期留下的历史遗产,无论是正面的因素还是负面的因素,无论是成功的经验还是不成功的经验,都深刻地影响着改革开放后四十年的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此外,一些根本性的制度框架没有也不可能发生根本性改变。二是不赞同忽视或者淡化两个时期的巨大差别,进而否定历史转折性的观点。如果否定历史的转折性,改革开放的意义就将大打折扣。因此,萧教授认为,历史是延续性与转折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承了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工业化的成果基础和现代化的未竟使命,但发展模式上确实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其一,从“革命”转向“建设”,中国从运动治国转向依法治国。其二,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从单一公有制经济制度转向公私并存的基本经济制度。其三,从“封闭”转向“开放”,中国已经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成为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2B3E8


四、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萧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是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中国共产党不断探索出来的。这条道路适合中国国情,推动中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跨越。当前,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了决定性成就,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展望未来,中国应该坚定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坚持走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才能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2049年前后全面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1B3F


在讲座结尾环节,萧冬连教授与参与讲座的师生进行了深入交流。

我院二级教授李良明作总结讲话,他认为萧教授本场讲座主题宏大、内涵丰富、引人深思,对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坚定理想信念、提高党性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


1ECC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