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采编 冯代昕 刘婧蕾 王思齐)流金铄石的七月,一段关于爱与成长的支教故事在荆门市钟祥市石牌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缓缓写就。近十个日夜的朝夕相处,“青马红心”实践团的队员们用青春的热情点亮了孩子们眼中的星光,用真诚的陪伴温暖了这片质朴的土地。那些悄然生长的梦想,化作这个夏天最珍贵的记忆。此刻,让我们透过这些真挚的文字,感受那份跨越山海而来的温暖与感动。
Part 1 从书本到讲台:我们的第一堂“实践课”
从象牙塔里的墨香书卷,到田野乡间的三尺讲台,我们携着一身理论的行囊,第一次真正以老师的身份站在了教育的舞台。当教案上的铅字遇上孩子们清澈的目光,当教育学原理碰撞着千差万别的童心,我们才恍然领悟:教育不是知识的单行道,而是一场师生共赴的成长之旅。那些手足无措的瞬间、那些茅塞顿开的顿悟,都将理论的星火淬炼成实践的曙光,照亮了我们为人师者的初心。
支教对我而言是一项挑战。尽管身为师范生,但我目前还停留在理论学习阶段,对于现场的教学,我是陌生的,更是胆怯的。我要面对的孩子们,都还处于低年级阶段,课堂上吵吵闹闹是常态,尤其是面对他们的小情绪时我也一度感到手足无措。但是,经过不断地自省,我学着对孩子们更加耐心,在他们取得点滴进步时,我都不会吝啬夸奖。
——黎倩雨
我清楚地认识到不同学段的同学们具有鲜明的学习特点,对于他们的学习要采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甚至对于每个人,我们都要采用不同的交流方式。渐渐地,当我的辅导得到了相应的回报,我突然读懂了“因材施教”四个字里藏着的温度——教育从来不是流水线,而是要顺着每颗种子的纹路,慢慢等它发芽。
——周冰靓
初到石牌镇,孩子们眼中闪烁的求知光芒,像一簇簇跳动的火苗,瞬间点燃了我。他们会追着问“山外面的高楼真的有几十层吗”“宇宙里真的有外星人吗”,那些稚嫩的问题里,藏着对世界最纯粹的向往。这让我想起曾经的自己——同样在大山里眺望远方,同样渴望用知识敲开世界的大门。那一刻,我突然明白支教的意义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为他们播下“走出去”的种子。
——王嘉琪
Part 2 我们点亮微光,却被童真照亮了整个夏天
我们带着支教的热忱远道而来,却意外地被童真的星光照亮了整个心房。孩子们用最原始的真诚,为我们上了这个夏天最珍贵的一课——关于毫无保留的信任,关于不求回报的喜爱,关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最本真的相互滋养。那些说不出口的再见,都变成了永恒温暖的琥珀,凝固了这个夏天最动人的双向悸动。
在石牌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这些日子,我们将身份从学生转变为老师,而当真正站在那些小小的身影前,才发觉预设好的“教”,远不如真实的“遇”来得动人。这场社会实践不是单方面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滋养”:我们努力为孩子们的成长路多点一盏灯,却也被他们的童真照亮了自己的人生。山高水远,石牌镇的笑声会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郑文彬
教学的过程,是双向的给予与收获。我倾囊相授,引导他们一步一步打开智慧的大门。一张张稚嫩脸庞上绽放的笑容,一次次课业进步后羞涩的骄傲,都深深烙印在我心底。最难忘的,是临别前孩子们悄悄塞来的、歪歪扭扭的祝福卡片,那一刻,所有的付出都化为心头暖流,让我真切感受到心灵被纯净的善意所充盈与治愈。
——王浩骅
课后,孩子们会忽地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分享趣事——谁家的大黄狗追着兔子跑,谁的小白兔又偷吃了青菜。他们仰着小脸,急切地将自己小小世界里的珍宝捧给我看。那一刻,心底涌起的暖流让我真切触摸到一份毫无保留的信任,欣喜于自己竟能走进他们鲜活的童趣天地。而最令我猝不及防、心头酸楚的,是离别时分。小小的身躯紧紧抱住我的腿,小手攥着衣角不肯松开,带着哭腔的“不要你走”在耳边萦绕。这沉甸甸的依恋与不得不松手的无奈交织在一起使我彻悟:这一程短暂相逢,孩子们给予我的信任与纯真,远比我带来的知识更为珍贵。
——邓丽轩
Part 3 三尺讲台前,我看见教育最真的模样
粉笔灰在阳光里起舞的弧度,竟与童年记忆中的轨迹如此相似。原来每个擎着灯火的引路人,都曾是被光照亮过的孩子。那些板正坐在课桌后的身影,眼眸中闪烁的不仅是求知的渴望,更映照出我们最初的模样。这一刻,我们接过的不仅是教育的接力棒,更是一代代人传递的生命火炬——以荧荧之光点亮荧荧之光,以拳拳之心回应拳拳之心。
如今想起石牌镇的支教时光,眼前总会浮现小乐递纸条时的模样,想起自己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的场景,也记得团学伙伴们深夜围坐聊天的温暖灯光。这一周很短,却在我心里留下了长长的印记——它让我看清了教师的初心,也让我读懂了团学团结的意义,这些收获,会一直陪着我,走向更远的未来。
——孔杰
当我第一次以老师的身份站上讲台,看着座位上坐的板板正正的学生们,我的内心被满满的喜悦填充着。在那个瞬间,我深刻地感受到教师这个行业的神圣感和使命感。逐渐地,三尺讲台成为了我观察童年的万花筒。看着孩子们在课下聊天、玩耍,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快乐的童年。
——孙燕鑫
Part 4 愿做一捧土,守护千万芽
当我们收起行囊准备离开时,回望这片留下我们脚印的土地,忽然懂得:每一场相遇都是星火相传的仪式。我们带来的或许只是萤火般微弱的光亮,却意外地点燃了整片星空。那些在课桌上托腮沉思的剪影,那些在田埂上追逐梦想的身影,正在编织着乡村振兴最生动的注脚。这不是结束,而是另一种开始——当教育的溪流汇入时代的江河,每一朵浪花都会记得,我们曾如何用真心,叩响过未来的回音。
我们短暂的陪伴,或许只是为乡村教育添了一捧土、浇了一勺水,但无数教育者的接力,终将让思政的种子在乡村沃土中生长为参天大树。这些被温暖过、点亮过的孩子,未来会带着这份力量建设家乡、反哺土地,而这,正是教育赋能乡村振兴最动人的循环:用思政的温度焐热乡村的未来,让每一份微小的坚守都成为托举振兴的力量。
——吴必浩
感谢学院给了我这样的机会,让我明白师范生的责任藏在每一次耐心讲解、每一个被回应的眼神里,更让我懂得,这份责任从来都与乡土相连。而那些课堂上的欢笑、离别时的不舍,实则也是思政教育扎根乡村的生动注脚——当我们用真诚叩开孩子的心门,用陪伴种下向上的种子,便是在为乡村振兴培育最坚实的“根”。
——迪丽孜巴
时光的胶片或许会褪色,但石牌镇的夏天却在记忆里永不落幕。愿山外的风吹过教室檐角时,仍能传递我们未曾说尽的叮咛与祝福;愿每个孩子眼里的光都能穿越崇山峻岭,照亮自己辽阔的未来。这趟支教之旅,是我们写给乡村的一封情书,更是青春与梦想双向奔赴的见证——山河远阔,人间烟火,所有美好的相遇,都会在时间的长河里熠熠生辉。夏日炎炎,晚风寄情,再见,是为了更好地重逢。
(审核: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