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2018年5月19日至20日,由共青团中山大学委员会、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主办,中山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研究会承办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大学生研讨论坛”在中山大学康乐园举办,华中师范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研习社参会,与来自全国50余所高校师生齐聚中山大学南校区,碰撞学术研究热点,交流组织建设经验。温暖湿润的五月,能忘我地徜徉于美丽的中山大学校园内,是令人欢呼雀跃的幸福。应中山大学之邀,我们华中师大的一行人有幸参加这场全国论坛,两天的交流学习令我受益匪浅,现将个人心得整理如下。
这次的学术论坛主要由学“习”和研“习”两部分构成。5月19日上午主要是学“习”活动,下午及晚上则把时间交给各大高校学生、教师代表,共同研讨高校红色理论社团的建设经验。
一、学“习”无止境,理论需扎实
5月19日上午,在热烈的论坛开幕式之后,我们认真聆听了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辉院长关于《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的报告,以及广东省团校党委委员、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林楠教授有关《新时代青年特征与青年工作创新》的研究汇报。两场报告风格迥异,但从不同侧面激发了个人思考。
李辉院长认为,马克思主义并不是空洞虚无的理论,而是可以指导实践、指明人生发展的生动学说。在《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报告中,李院长从三个方面介绍马克思主义:“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地位”、“马克思主义对人生的价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马克思主义本应该是最熟悉的词汇,但是却又没办法准确说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为了化解这一疑惑,李院长结合习总书记《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的讲话》,将马克思主义定义为科学的理论、人民的理论、实践的理论、开放的理论,而这四点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大众化。当代社会思潮纷乱,即使是马克思主义也分流为众多流派。我们要分清何为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才能坚持先进理论的指导。
(一)科学的理论
马克思一生有两大重要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前者揭示了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后者解释了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提出了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必然,为人们指明现实自由、解放的道路。这两大发现如同达尔文提出进化论、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一般,在社会科学领域是震惊世界的。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具有必然性和规律性。但我们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时却存在着诸多误区,如:“人类命运共同体”是“自由人联合体”?而是与“世界历史”相联结的。
(二)人民的理论
我们往往关注马克思的物质世界理论,而忽略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马克思生活的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积累物质财富的最好方式,但代价就是牺牲人的全面发展,片面化发展,这也是“异化”现象的产生原因。但我们仍要以人个性的自由发展为目标,期待自由人联合体的产生。
(三)实践的理论
“哲学家更重要的任务是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不是纸上谈兵的一纸空文,而是要号召人们行动起来的行动哲学。当下,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共产党宣言》发表170周年,改革开放40周年三个重要历史节点的叠加,预示着伟大历史时期的到来。中国当今的发展可以告慰马克思一生的鞠躬尽瘁。
(四)开放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来不惧怕质疑和挑战,“可证伪性”是评判科学的标准。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面对着各种打压和批判却愈挫愈勇,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自身体系,这更加显示出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此外,李院长就“马克思主义的人生价值”展开生动的阐述,并结合中山大学校园精神,为青年提出三点期望:识大体、谋大事、立大志。其中,“谋大事”并非世俗意义的加官进爵、日进斗金,而是一种远大的精神理想。孙中山先生曾在中山大学留下这样的一段话,鼓励了千千万万中大学子积极奋进:“要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无论哪一件事,只要从头至尾彻底做成功,便是大事。”无论是读书科研、还是教育下一代、抑或是在平凡的业务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付出,都是值得赞颂的“大事”。在听了李院长的讲座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理想,并试图积极地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生活实践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更要践行马克思主义。
林楠教授作为青少年工作的专家,利用广东省13万青年人提供的庞大数据样本,为我们呈现了新时代青年的特点与精神风貌。每代人的价值取向深受所在时代大环境影响,80后、90后、00后的价值观大相径庭,但这些差异并不应该被无限夸大,社会应该求同存异,接纳包容每一时代的想法。80后不是古董、00后也不是外星人,隔代之间更需要换位思考。
做青年工作需要首先了解年轻人当下喜欢什么,有着怎样的内心状态,方能对症下药。青年工作的发言权离不开广泛调查,作为未来的思政课老师,这提醒了我,今后除了传授知识,更要积极关注学生的价值取向和内心世界,和他们做良师益友。
二、研“习”话未来,思想共进步
5月19日下午,我参加了以“青年理论素养及社团建设”为主题的分论坛讨论。和全国其他高校的“有志青年”共同讨论是一种新奇且富有灵感的过程。原本因为大家的陌生,论坛气氛比较冷清。但在西北大学和中山大学的代表发言之后,现场气氛开始变热,各位同学也开始从自身经验及社团建设发展角度分享自己的看法。
在分论坛上,先后有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发言。虽然全国各高校的社团名称不尽相同,成立时间有先有后,但都有着共同的宗旨和目的:以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提升成员理论素养,积极传播时政声音。
(一)“打铁还需自身硬”,理论功底是基础
在众多高校的分享中,我归纳出以下几种加强理论功底的形式:研读马列经典、参与名师讲座、获得教师指导、聆听中央报告等。结合我校研习社的实际情况,在新一届研习社发展运行中,扬长避短,进一步加强“讲-学相长”的经典研习模式。
此外,理论的输入固然重要,理论输出也是研习社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陕西师范大学将各位成员的宣讲稿以论文的形式反复打磨,最终将论文整理成集,这是锻炼成员理论输出水平的重要模式。思想和理论不仅要靠言语表达,更需要系统化的文字沉淀。
(二)“看人下菜碟”,提升宣讲效能
“看人下菜碟”虽然是贬义,但可以准确表达宣讲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原则。在交流讨论中我们发现,各社团都存在着“众口难调”的问题。精心准备的宣讲内容不对其他专业同学的胃口,反响平平,这成为了阻碍宣讲进行的主要绊脚石。来自西北大学的研究生学长用亲身经历分享了他的解决方式。
“第一次在农村下乡宣讲以失败告终,于是第二次宣讲就直接带去了一车的洗衣粉,并挨家挨户宣传:来看节目就能拿到洗衣粉。就这样,乡亲们非常主动地参加宣讲会,并且十分欣赏宣讲团带去的节目。再比如,有一次在校艺术团宣讲,艺术生们对马克思主义非常不感兴趣,我就以歌剧《茶花女》的悲剧人生开篇,和在场学生探讨茶花女的悲剧如何避免,并将宣讲和习近平的文艺工作思想结合。同学们听得饶有兴趣,甚至主动参加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的其他学术讲座。”西北大学代表的生动发言传递着这样的信息:在自身理论功底足够深厚之后,要结合受众群体主动变换内容,让受众爱听宣讲,并从中汲取能量,真正发挥宣讲“第二课堂”的作用。
各高校社团代表各抒己见,两个小时的讨论时间显然有些拮据。在整场交流会中,各社团发现了一些难以解决的共性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目前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社团出现的主要问题,有待在实践中不断解决,也期待着今后能够有机会和其他高校继续交流。
三、流连忘返,投身实践
作为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百年名校,美丽的中山大学像充满智慧的长者,用校园中随处可见的红砖小楼、参天古木,将生动的故事娓娓道来。这里是孙中山先生的“教育梦想”实践基地,更是当代莘莘学子勤学苦练的“康乐园”。
短短的两天显得太过短暂,和其他高校的交流也意犹未尽。虽然流连忘返,但总归要回归现实。回到桂子山,我努力地将学习心得付诸实践,以实际行动检验理论。期待着未来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读万卷书,更要行万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