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国庆节,对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师生而言,最不平凡。不仅是因为中秋、国庆、校庆的三喜临门,还因为学院举办的一系列校友活动,构成了一堂堂精彩的“校友大课堂”,让在校师生在一场场“人生大课”中感受到心灵的震动。
不是所有教师都能成为教育家,但是每一名教师都应该以教育家为榜样。对于华中师范大学这样历史悠久的师范院校而言,一大批长期奋战在教育战线的校友,是在校师生传承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天然榜样。
图为《我们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新书发布会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校友恳谈会现场。新华网发
“我在人民教师这个阵地坚守了大半辈子,从没换防”
教育工作者要有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躬耕态度,首先是行动上的坚守,强国建设离不开一大批躬耕教坛的不辍之师。
1983级校友卢新林,在10月2日举行的《我们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新书发布会上介绍说,他毕业后进入长沙市第二十一中学,作为一名普通教师,一干就是一辈子。站在讲台上,说起来为什么坚守在基础教育的第一线,卢新林说:“不忘初心,不辱使命,我青春无怨,一辈子无悔。”
《我们的故事,从1983年开始》是由华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原政治系)政教专业1983级校友自发组织编撰并公开出版的一本集体回忆录,忠实记录了华师人投身教育强国事业的身影。像卢新林一样,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众多学子都一辈子坚守在教育一线,在三尺讲台上不辍耕耘。
“教育就是一场大爱”
教育工作者要有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作为当时的政治系分团委书记,朱虹在新书发布会上总结了政教专业1983级校友的共同特质,那就是大爱精神。
因为对母校的爱,1983级校友集体写作了厚达475页的书,用145篇文章,记录下他们的爱。又于毕业40周年、母校120周年华诞之际,再次跨越山海,在桂子山重逢,用一场新书发布会向大家讲述他们的爱。
因为对教育的爱,校友、学院教师和社会爱心人士向马克思主义学院定向捐资两千多万元,设立了十余项教育发展基金。1979级校友翁先定先生,今年6月曾向母校捐资1亿元,系华中师大建校以来收到的最大一笔捐赠。此次返校,他又再次定向为曾就读的学院捐资2000万元。
为了弘扬教育家精神,把华师大爱传递下去,10月1日晚,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了庆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发展基金颁奖盛典,61名师生分享近70万元教育基金。
“我申请到新疆支边”
教育工作者要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心怀“国之大者”,就要将教育与个人前途、家国命运结合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83级在校就读时任政治系党总支副书记的李天保老师,在新书发布会上回忆起了这样一幕:1987年的湖北省五四青年表彰大会上, 1983级学生王慧轩代表青年学子第一个发言。在演讲结束时,他突然斩钉截铁地说:“对我而言,毕业分配去一个好单位不是问题。但是,我今天在此郑重提出,我申请到新疆支边!”闻言全场轰动。
李天保老师以为他只是一时冲动,让他回家与家人商量。一周后,王慧轩就带着全家的支持回来报到。王慧轩在书里写道:“新疆的二十年,正是践行华师精神的二十年。归结起来主要就是八个字:甘于吃苦,心系民生。”
图为10月1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发展基金颁奖盛典现场。新华网发
“我是教逻辑学的刘老师”
教育工作者要有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启智润心”,意味着教育要启迪智慧、滋养心灵。
“我是教逻辑学的刘老师。”87岁的刘文君老师站在颁奖盛典的舞台上,开口这样介绍自己。台下掌声雷动,一声声呼喊着“刘老师”“刘老师”。
她自创了卡片式教学,将枯燥的逻辑学基础知识提纲挈领,并融入日常积累的生活经验和事例,用卡片代替讲稿。卡片式教学,体现的是刘文君老师以扎实学识和厚重学养为基础的育人智慧,影响了许多人。
与刘老师一样,1978级校友李乐平,1979级校友胡路,1983级校友蒋新苗、陈冬新、宋谨、朱秀婷纷纷上台,分享了他们长期从事教育事业的独到智慧和方法,让在场师生从他们的现身说法中吸取了丰富的教育精神养分。
图为被业界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的张耀灿老师在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庆祝建校120周年暨教育发展基金颁奖盛典上发言。新华网发
“要热爱这个传播真理、铸魂育人的学科和专业”
在生命与生命的交流中弘扬正道,是教育家精神的最高境界。
在颁奖盛典上,被业界誉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始人之一”的张耀灿老师讲道,作为经历过旧社会的人,他把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与忠诚化为对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坚守。他期盼学院师生能够热爱这个传播真理、铸魂育人的学科和专业,做一名在马信马、在马研马的笃行者。
“我的成长离不开专业的培养。”众多校友分享了专业学习对自己人生的深远影响。正是因为这种影响,他们反哺学院设立十余项教育发展基金,助推学院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希望培养出更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校友是一所大学最弥足珍贵的财富。这财富,既是校友们对母校母院的捐钱捐物、献言献策,更是校友们的人生故事里流淌出来的宝贵精神。”华中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说,未来学院还将继续利用“校友大课堂”弘扬教育家精神,在青年学子心中广撒深播“教育家种子”,引导他们成长为具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邵彦涛、王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