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称与心灵——当代西方心灵哲学视域中指称研究的最新进展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04-21点击:

指称与心灵——当代西方心灵哲学视域中指称研究的最新进展

2020年12月05日  来源:科学技术哲学研究 作者:宋荣 杨雨


在当代西方哲学发展史上,指称问题一直是语言哲学与逻辑哲学的核心研究领域之一,并对意义理论、真理理论与悖论理论等重大问题研究有着深刻影响。随着当代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相关意向性问题、心理内容问题、心理表征问题等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指称问题也日益凸显出其特有的心灵哲学意蕴。


一、在历史渊源上与意向性、心理内容研究密切关联

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语言哲学和心灵哲学都经历了相关的范式转换,其中唐纳兰的一系列论文对此作出了奠基式的贡献。他对语义指称关系( the relation of semantic reference) 的关注使之成为语言哲学中的一个里程碑式观念; 而他对思考关于关系( the relation of thinking about) 的聚焦则使之成为心灵哲学中的一个原初关注点( 即“aboutness”成为关注焦点) 。前者导致唐纳兰、克里普克、卡普兰和普特南等人,在专名、摹状词、指示词、自然种类词项等方面引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直接指称运动”,对指称问题的传统描述理论展开了猛烈的批判; 后者则促使在认知科学兴起背景下杰瑞·福多( 认知 革 命 的 领 军 人 物 之 一) 的 思 维 语 言 假 说( LOTH) 的提出,从而使得指称问题研究发生革命性变化。因为传统的指称描述理论侧重于逻辑语言、自然语言的分析视角,而 LOTH 的出现使得指称的心理语言分析视角浮出水面,这就为语言哲学、逻辑哲学、心灵哲学在指称问题上的交叉研究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同时,在这场运动中直接指称理论同样也面临着弗雷格之谜、信念之谜( 或命题态度之谜) 、空名之谜等的挑战,但指称的心灵哲学研究却以其独特的运思方式和论证手段消解或规避了这些困境或挑战,这主要得益于心灵哲学中意向性、心理内容研究的深度拓展。

当代意向性研究已经出现自然主义方案与现象学描述方案、语言 - 逻辑分析方案、微观结构分析方案的并存现状。意向性研究的自然主义方案主要关注如何以非意向机制来说明意向性的自然化; 其现象学描述方案让分析传统和现象学传统再次相互靠拢,主要关注于从第一人称视角( 即从主体的观点) 来描述意向性,并力图澄清心灵和世界之间的关系;而意向性研究的语言 - 逻辑分析方案则力图通过考察主体的一些具体语言报告来刻画心理现象的语言或逻辑属性,从而在内涵逻辑基础上来关注意向性;意向性研究的微观结构分析方案则明确指出意向性的一般微观结构: 主体———意向模式———意向内容。正是这种对意向主体、意向内容、意向对象( 即被意指对象) 的微观分析,体现出心灵经由内容对对象的意向指称特点,从而促使指称问题与意向性问题出现共同的研究旨趣,并使得心理指称与语言指称的关系、意向指称与语义指称的关系得到了进一步明确: 即指称本质上体现指称主体与被指称对象之间的意向关系; 意向指称是初始的,语义指称是派生的。

随着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认知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行为主义主导地位受到挑战。显而易见的是,这种认知科学的发展得益于数理逻辑和诸如图林等人的可计算理论,以及数字计算机的发展。这些先驱工作,使得心理现象在许多重要方面类似于计算现象,这一观念在激发认知革命和功能主义兴趣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认知革命的结果就是,心理学家重点关注解释意向地被描述的主体认知能力,并且坚持认为这样的能力有必要诉诸内在表征状态和过程。而且,这种认知革命标志认知科学诞生的同时,认知心理学家、AI 研究者、理论语言学家、神经科学家、哲学家等也逐渐形成有关心灵的一种跨学科研究。

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心理内容问题研究主要有两个来源: 一是语言哲学中的意义问题; 二是认知科学中的表征问题。前者在弗雷格的含义与指称区分思想基础上得以进一步深化,衍生出对心灵哲学中意义问题的思考,从而使得心理指称问题日益引起学者的关注; 后者则在认知视角中展开对表征内容和表征对象问题的研究,从而使得指称的认知机制问题成为研究重心。当代心理内容研究中对被意指对象的呈现方式、心理状态的多维度探究、以及对内涵逻辑、模态逻辑、认知逻辑等逻辑技术手段的运用,为传统的指称研究拓宽了理论视野。

在当代心灵哲学语境中,心理内容是指主体的心理状态所具有的内容,或者是指心灵指涉其对象的方式。语言维度上的心理内容研究关注语言表达主体所理解或把握的语句( 或语词) 的意义; 逻辑维度上的心理内容研究关注用来呈现语句意义的命题( 通常也被称为命题态度内容) ,或者有真假的语句; 现象学维度上的心理内容研究则侧重于经验内容; 表征维度上的心理内容研究则关注心理表征内容,即心灵中对象被表征的方式。在这些研究维度中,被意指对象的呈现方式要么是命题的、要么是非命题的。尤其是,其中对非实存对象问题的深层挖掘,更拓宽了对空名指称问题的研究视野,也使得当代心理状态探究得以细化为命题态度和经验状态两大研究领域。从总体上来看,当代分析传统下的心理内容研究坚持自然主义的进路,力图确定心理内容在自然中的位置; 现象学传统中的心理内容研究倾向于采取非自然主义甚或反自然主义的进路; 而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心理内容研究则具有不同的视角( 如实践视角、外在论视角、辩证法视角等) 。这些都进一步地明确: 心理指称是语言指称的基础,并为指称的心灵哲学研究得以深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

二 在研究问题上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的局面

当代西方心灵哲学中指称问题的研究纲领主要包括如下基本问题: ( 1) 指称范畴的渊源问题; ( 2)指称的本体论问题; ( 3) 被指称对象( 或指称物) 问题; ( 4) 指称行动问题; ( 4) 指称主体问题; ( 5) 指称与意向性的关系问题; ( 6) 指称与心理内容的关系问题; ( 7) 指称的中西方心灵哲学比较研究问题。这些问题或争论的出现因具有不同哲学知识背景( 如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认知哲学) 的学者进入到心灵哲学领域,而变得更加多彩纷呈。

一方面,当代指称研究的基础问题呈现出多样化。例如,在指称本质问题上,学者们力图探究意向指称与语义指称的关系、指称主体与指称物之间的关系,从而体现指称与语言、心灵、世界的关系。而在指称机制问题方面,是含义决定指称,还是内容决定指称,还是指称决定含义? 这使得指称机制问题成为两个问题的结合: ( 1) 什么使得一个给定的命题由一个给定的语句或言述所表达? 以及( 2) 什么使得一个给定的命题是关于一个给定的东西的? 这随即引发的另一个问题就是,名称如何通过使用摹状词来确定( fix) 它的指称? 当代学者西格尔在窄内容理论背景中提出有关空指示词使用的“被限制的意图主义”语义指称理论,即指示指称是由直觉上被锚定的、该言说者方面的意图所确定的[1]。克里普克指出弗雷格式的含义决定指称,但有亲知隐含思想; 除了传统的弗雷格式含义决定指称观点外,来自概念和范畴化的心理学研究表明,概念( 尤其是自然种类概念) 决定指称,并且心理学机制对指称是必要的; 而来自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言说者的主张或立场的方方面面决定名称的指称物。

在指称物( 被指称对象) 问题方面,有关实存对象和非实存对象的被指称对象问题则形成了一系列的研究策略,如普赖斯特的非存在对象辩护策略、帕森斯、泽尔塔的抽象对象策略、阿斯汉姆的纯粹意向对象辩护策略、泰勒从“组合上被决定的命题内容”和“语用上被决定的言述内容”出发形成指称主义的空名指称语义学策略、爱福特的直接指称辩护策略、赛恩斯伯里的否定自由逻辑辩护策略、克瑞恩的思想对象辩护策略等。尤其是其中对非实存对象的指称问题的关注日益成为关注焦点。在指称行动问题上,则侧重以言语行动为基础的意向行动视角展开研究、以先前意图和行动中意图为基础的指称意图研究,以心理行动为基础来阐述心理指称与语言指称之间的关系研究。

而在指称主体问题上,第一人称指称视角占主导地位,并且主体的认知能力被予以重视。例如,梅辛格( T. Motzinger) 对第一人称现象进行表征主义分析,指出有意识的认知自我指称能被自然化[2]。而在个人是否能指称他自己的心理状态方面,梅尔基奥( G. Melchior) 提出了有关心理状态的指称第一人称指称和第三人称指称视角。他指出: “我们关于对心理状态的指称的常识观点蕴含除了对一个人自己心理状态的第一人称指称的特权外,还存在对他人心理状态的第三人称指称的特权: 他人能指称一个人的所有心理状态,以这个人所不能的一种方式”[3]; 而诺特( J. Nolt) 从直觉主义逻辑中的指称视角方面来论证主观主义指称方案,即在一个给定的认知状态方面,一个主观主义者可以指称的东西不仅依赖于这个认知状态,而且依赖于是否它被视作来自该状态[4]; 甚至还有学者强调主体性与指称的因果理论的关系,戴维斯等人就侧重在行动、知识、记忆、知觉和指称中的心灵因果理论。更有学者在计算机模拟中符号的指称链方面,提出了计算机模拟的一种外延主义分析,在论述符号及其外延、以及它们的各种指称方式基础上表明,这种计算模拟中符号的指称链是多样的并且是具有不同种类的。

在主体的认知能力方面,坎贝尔( J. Campbell)探究主体有关这个世界的意识如何解释我们思考关于这个世界的能力,以及我们关于我们能看到的对象的思考能力如何依赖于我们的有意识注意到这些东西的能力,并且通过考察有意识的注意所依赖其上的那种根本的心理学机制,阐明关于思想、指称和经验的经典问题[5]。

另一方面,指称研究中的观点争论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例如,在指称机制方面,存在主体主义语义学方案和消费主义语义学方案之间的争论。在主体主义语义学方案中,每一个言说者指派指称物到他自己语言中的那些名称。而在消费者主义( consum-erist) 语义学方案上,言说者并不指派指称物到一种公共语言中已经很明显的那些名称上,而是仅仅学习和使用在该语言中它们所具有其指称的那些名称。在有关“弗雷格之谜”解决方案方面,存在法恩的内容决定方案与索姆斯的密尔式关系主义( rela-tionism) 方案之争。法恩的方案体现出: 内容的相同性不仅是由表达式自身的语义特征( 诸如它们指称的东西) 所决定的,而且由表达式出现当中的关系( 诸如成为那个相同名称的出现这种关系) 所决定。而索姆斯从密尔主义的视角批评了法恩的观点,从而提出“关系主义观点”。而巴拉格尔 ( M. Bal-aguer) 则认为,对于任何发展直接指称理论的方式来说,存在发展新弗雷格主义的一种本质上并行的方式,反之依然[6]。

在心灵拥有与直接指称的关系问题上,存在两种竞争模型: 一是“直接指称的命题模型”,它依赖于单称命题装置。这也就是说,当一个表达式归属一个对象本身( 不同于对那个对象的任何呈现) 到由该表达式在其中出现的一个语句所表达的那个命题时,这个直接指称关系有效。而在“直接指称的指称模型”上,直接指称关系并不本质地关联于命题内容,而本质地是从外到里( outside - in) 的认知活动的结果。

另外,在有关指称本质的当代争论中,近期经验研究工作表明存在两个竞争方案: 描述信息方案和因果信息方案。前者强调关联于一个指称词项的描述信息的重要性,后者强调关于在其下该词项的使用起源和被传递的那些条件的因果事实。还有由内容的外在主义和内在主义之争所引发的、指称理论的元外在主义和元内在主义之间的争论[7]; 关注于指称和关于性的指称紧缩理论内部的去引号主义、命题主义、前指参照理论之间的争论[8]; 在知觉与指称的关系方面,柏拉图主义和反自然主义与名称主义和自然主义之争[9],这些问题激发了当代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对指称问题的哲学兴趣。

三 在研究视角上强调科学基础与哲学思考的并驾齐驱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认知科学研究愈发关注人类的认知活动,并试图用认知术语来解释我们的语言表达。这样,在表征内容框架下,指称的自然科学研究被融入科学的心灵和经验的心灵探究当中。

一方面,科学心理学在微观层面显示出指称研究的经验基础。例如,德罗赛特( L. Derosset) 通过学龄前儿童以及正常成人心理学实验表明,指称主体在他们的名称的指称物如何被决定方面,不存在明显差别,并且心理学机制对指称是必要的。他指出: “有理由相信,正常成人在他们的名称之指称物如何被决定方面,与儿童没什么不同。我的结论是,言说者典型地在主张上( positionally) 指称: 一个专名所使用的那个指称物典型地是由该言说者的主张的方方面面所决定的,不同于由相关的条件陈述,无论在他的心理学中具有多大隐含性”[10]。

吉布森等人通过一系列认知实验,来显示指称主体理解和使用指称的能力,从而揭示指称的加工和获得机制; 凯利通过神经心理学案例,揭示在知觉、行动、意识、注意现象和指称之间存在微妙而重要的关系,并强调主体在直觉呈现对象的能力和有意识觉知对象的能力方面的关系。他指出: “存在一种紧密的关联,在我们的、指示地指称直觉上被呈现对象的能力和我们在有意识地觉知它们中注意那些对象的能力之间”[11]。而艾切维( S. Echever-ri) 等人则进一步展示这种指称能力的心理学解释,并且认为这种解释是构建神经科学所提供的解释和个人层次之间的描述[12]。

在实验哲学方面,格诺尼( J. Genone) 强调指称的哲学理论化面临来自关于直观的实验数据的威胁,应关注直观的经验数据与哲学观点之间的相关性,并探讨经验数据和指称理论关系中的方法论问题。近些年来,实验哲学家已经质疑由思想实验所引起的直观方面的哲学论证之可靠性。他认为,尽管指称问题面临一些威胁,但仍存在许多从收集或分析相关实验数据中所获得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对有关语义指称的判断机制研究[13]。同时,在科学哲学视角上,克鲁恩( F. Kroon) 强调在理论词项的指称决定中理论的作用[14]; 刚德尔等人则强调认知地位、信息结构与代词指称之间的关系; 巴维奇提出外延的复数主义方案,从而表明对于自然种类词项的指称来 说,科 学 实 践 中 物 质 性 ( Materiality) 的 作用[15]。

另一方面,在吸收当代自然科学相关研究成果的同时,对指称的形而上学思考也被深刻挖掘。按照传统的观点,指称问题是语言哲学和逻辑哲学中的核心问题之一,主要考察语言表达式的指称问题,因而语言指称或语义指称是其研究重心。随着认知语用学的发展,语言哲学中交际理论、言语行动理论,逻辑哲学中的真理理论、悖论理论等诸多研究领域逐渐关注主体认知因素,心灵哲学中对意向主体、意向对象等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些都促使指称的形而上学思考更加具体: 指称究竟是什么? 谁来指称?指称什么? 如何指称? 如何获得或理解指称? 指称是否具有必然性? 指称与实存之间有什么关系? 这些都在心灵哲学视角中围绕指称三要素( 指称主体、指称行动、被指对象) 的本质、指称的本体论存在地位、以及指称与语言、心灵、世界之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并被予以了新的思考和论证。

四 在研究径路上呈现出融合并进趋向

自 20 世纪中期以来,由于认知科学的迅猛发展,以及随之而来的意向性自然化运动和心理内容研究广度的拓展,使得指称研究逐渐成为诸多学科的交汇点、聚焦点。总体来说,指称的当代心灵哲学研究主要有三条路径: 一是分析哲学路径,侧重于将当代指称研究与意义问题相关联。这条路径肇始于弗雷格,他的含义理论、思想理论以及由此引起的论争构成了当代指称研究的理论背景。而自 1950 年以来,哲学发生了“自然主义转向”,即哲学家( 尤其是美国哲学家) 逐渐被信服于: 哲学和科学之间不存在根本的区分。在心灵哲学中,对其基础问题( 如心理因果性问题、心理内容问题、意识问题) 自然化尤其显现且直接。如福多的思维语言假说、心理模块性假说、心理语义学思想、内容因果理论以及其独具特色的心灵表征理论,标志着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认知哲学、心灵哲学对意义问题的跨学科研究局面的形成,随之而来的是与意义问题密切相关的指称问题成为交叉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福多的心理语义学、德雷斯基的信息语义学、米利肯的目的论语义学等构建起的有关意义或内容的自然化运动中,就出现了有关指称的信息非对称依赖性论题、对象的错误表征解决方案、生物专有功能选择方案、指称算法理论、SOC 空名解决方案等一系列径路。

二是现象学路径,重在将指称问题与心理行动问题相关联。由于布伦塔诺的弟子特瓦尔托夫斯基首次从逻辑方面、实在性属性方面、等值呈现的存在方面来明确区分内容与对象,而迈农在特瓦尔托夫斯基影响下在对象问题上走得更远,形成了其独特的对象理论。迈农在内容、对象、客体及其关系问题上的立场,坚持和维护了布伦塔诺的意向指称概念,但主张把内容与对象区别开来,同时还赞成特瓦尔托夫斯基的看法,指称可到达超越的对象,即非意向的、非内在的对象,并且指称是通过内容而涉及这些对象的。胡塞尔运 用“客观指称 ( objective refer-ence) ”一词将指称诉诸心理行动,指出理解意义与客观指称之间的关系需要关注那些含义 - 给予的行动( sense - giving act) ,并且这种关系的现象学阐述必须保证含义 - 给予这种行动的两个不同方面: 一是给予它们意义,二是给予它们对对象的确定指向。在这样的背景下当代新胡塞尔主义强调言说者指称的意图理论研究,当代迈农主义形成一系列有关非存在对象的辩护策略,知觉现象学强调感知态度与知觉对象的关系研究,而认知现象学则从经验的现象特征出发,强调主体与对象之间的意向关系。

三是融合路径。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现象学传统和分析哲学传统的各自内部的融合,如在当代分析哲学传统中,由于深受达米特语言哲学思想、斯特劳森新康德式概念图式思想以及克里普克等人的量化模态逻辑思想的影响,埃文斯的指称研究不但强调信息的重要性、并把思考关于对象当作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认知能力,从而做出名称使用实践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区分; 而且他首次提出的非概念内容观念在非概念知觉状态中与指示对象相关联,力图在统一的交际理论背景下解决种种指称问题[16]。

另一方面,是这两大传统之间的融合,这主要是由于指称的传统描述理论和直接指称理论解决各自理论困境的需要。20 世纪 50 年代齐硕姆对感知的哲学探究,将现象学传统中的意向性与分析哲学传统中的语句表达相关联,提出了意向语句判定的三大标准,为后来的两大传统在指称问题研究上的融合奠定了理论基础[17]。而由于格赖斯和刘易斯等人的理论贡献,使得心理指称和语言指称的讨论都经常结合在一起; 而意图问题、被指称对象问题、主体问题等也被诸多当代学者同时放置在两大传统中进行探究; 再者,通过诉诸亲知,指称的语义现象和指向对象的单称思想的认知现象力图探究一个对四种类型的语言表达式的更统一的说明。更重要的是,进入 21 世纪以来,意向性研究、心理内容研究在两大传统中的融合和深化,也为当代指称的统一研究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前提和基础。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当代西方心灵哲学家们注重寻找指称的自然科学基础,而且他们的指称研究深入而具体、生动而不空泛,有力地推动了当代本体论、认识论的研究。尽管如此,但是他们对指称问题的整体性回顾、反思仍然不够; 而且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仍各持一端,进而宏观把握力度不够。

与国外指称研究的突飞猛进相比较而言,我们并未在当代有关自然科学发展的大好形势下对中国心灵哲学中的指称问题研究做出深入挖掘。尽管对指称问题的语言哲学、逻辑哲学视角的研究成果颇为丰富,但心灵哲学视角的指称研究仍有待跟进。不过,近年来随着心灵哲学相关研究在国内的逐渐兴起和发展,国内已有学者意识到了心灵哲学视角中指称问题研究的重要性,力图尝试对当代指称研究进行心灵哲学视角的深入思考,但相关论文或著作仍付之阙如。

这一方面是由于我们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中国心灵哲学体系,使得学界对指称问题的心灵哲学探究径路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是由于学界对当代指称研究最新进展的跟踪研究力度不够,而且对当代指称研究缺乏高层次的形而上学反思。

在笔者看来,中国心灵哲学体系构建具有可能性与可行性。简言之,从可能性论证角度来说,当代哲学和科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并且中国传统心学思想等的深度挖掘方面也取得长足进展; 能把东西方心灵哲学以及哲学方法论与自然科学方法论等有机结合起来; 也能借鉴或吸收当代西方已有最新成果。从可行性论证角度来说,中国心灵哲学中有自己独特的意向性理论,对中国传统心学思想、佛教心灵哲学思想等已有深度挖掘,而且马克思主义意识论已被拓展和深化,也对西方心灵哲学理论体系进行了合理借鉴或吸收,同时中国心灵哲学工作者积极与国际接轨、已有相应的贡献。

这样一来,我们有必要开展有关指称问题的中国心灵哲学探究。例如,以先秦时期的《指物论》等文本为出发点,阐述“指”“物”的逻辑关系,通过阐述张载的心物外在主义、朱熹的心物内在主义、王阳明的意指对象观、王夫之的内指对象观、牟宗三的非存在对象理论等,梳理中国哲学史上的相关经典文本和思想观点,挖掘不同流派以及传统心学中的指称思想等,这些都可以成为构建当代中国心灵哲学指称研究理论体系的必要前提。笔者认为,从整体上来看,西方心灵哲学属于以究心之体、心之本来面目为目的的求真性心灵哲学,而中国心灵哲学属于以究心之对于做人成圣的无穷妙用为主旨的价值性心灵哲学,这种不同的东西方哲学运思径路将会对指称问题的未来研究方向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

(作者单位:宋荣—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