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
———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重要论述的阐释
2020年05月20日 来源:四川大学学报 作者:孙清华
“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我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优良文化传统。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教师的职责使命,并就其身份定位、精神状态、素质提升等问题进行深入阐释,如“四有”好老师、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等等。习近平相关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时代审视的理论维度。这些论述有助于我们思考:新时代为什么要高度关注教师的精神生活并引领其发展?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目标导向是什么?应如何实现?
一、精神生活的理论内涵
精神生活是和物质生活相对应的概念,最初由“精神”的概念引申发展而来,在西方传统哲学和中国古代哲学的视野中均有出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唯物史观的基石上,强调基于实践观点、人的现实存在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观点来阐释精神生活的基本内涵和重要意义。
精神生活既是一种重要的生产实践活动形式,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产物;既重视过程,也强调结果。不能仅仅把精神生活等同于过程本身或者素养标准,而应该从整体性的角度进行把握。无论是过程或结果,精神生活都扎根于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都不是虚幻缥缈的空中楼阁。马克思认为,人的生产活动不仅包括最基本的物质生产活动,也包括精神生产活动。精神生产活动是“真正的生产”,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表现,“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精神生产活动受制于物质生产活动,“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此外,精神生产活动具有相对独立性,遵循自身的特点,要“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精神生活还是人的存在方式的一种反映和体现。人是自然存在、社会存在、精神存在三位一体的现实的人,“个人在精神上的现实丰富性完全取决于他的现实关系的丰富性”。其中,精神方面的交往、关系和精神生产一样,都属于精神生活形成、发展的基本路径。现实的人也是具有内在需求和主观能动性的人。精神需求对于精神生活形成、发展具有内驱作用。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不断生成新的更高级的精神需求再满足,进而推动着精神生活的不断发展。精神生活发展又是促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的全面发展不仅包括劳动能力的发展,也包括社会关系、自由个性的发展。自由的发展则是在全面发展基础上更高的阶段,与人的主体意识紧密相关。可见,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离不开精神生活的发展。
由上所论,精神生活是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现实的人通过选择、向往和创造精神资源来满足精神需求并不断发展的精神活动及状态。而教师的精神生活则是指教师群体在社会实践,尤其是教书育人的职业实践活动中,选择、向往和创造精神资源以满足精神需求并不断推进自身发展、超越的状态、过程与结果。考察特定职业群体的精神生活,我们侧重于把握其作为教师身份所表现出来的、具有职业普遍性特征的样态。主要包括信仰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理生活。
精神生活的发展是精神生活存在的应然状态和趋势。“发展”一词具有积极的意蕴,强调事物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这一视角符合精神生活本身的特点。无论是个体抑或群体,其精神生活在内外因素的作用下,存在着一个不断成长的过程,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我们需要引领和实现精神生活的自觉发展,使其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
习近平关于教师精神生活的论述在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观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的背景进行了阐释和发展。一是继承了精神生活与物质生活的辩证关系原理、坚持了精神生产受制于物质生产的观点,在高度重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时也强调教师待遇、福利等方面的改进,相应的制度支撑体系的完善。二是强调新时代对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提出的新要求,例如,信息化的发展要求教师更新知识素养、拓展视野思维。“随着信息化不断发展,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和学关系都发生了革命性变化。这也对教师队伍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三是充分肯定了精神生活发展对于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侧重于从教师精神生活对学生发展的交互影响上进行阐释。“老师对学生的影响,离不开老师的学识和能力,更离不开老师为人处世、于国于民、于公于私所持的价值观”。3四是坚持精神需求的提升、超越对于精神生活发展的内驱作用。习近平多次强调教师这一职业本身所内含的精神追求,鼓励广大教师要树立教育信仰,提升精神需求,拥有奉献精神。“当老师,就要心无旁骛,甘守三尺讲台,‘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4习近平关于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的精辟论述主要围绕引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径展开。
二、引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价值意蕴
兴国必先强师,党和国家一直把教师队伍建设视为战略工程。习近平向全国广大教师致慰问信(2013年9月9日)中谈道,“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承担着让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重任”,并从有利于教师发展、学生成长和民族复兴等不同层次强调了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获得感、幸福感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人民教师无上光荣,每个教师都要珍惜这份光荣,爱惜这份职业,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完善自己。”“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对教师而言,其获得感、幸福感集中体现于对职业所蕴含的无上光荣的认同,体现于见证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成长发展。而实现这一点,就要关注广大教师的精神生活,激发其神圣感、使命感。对此,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将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视为光荣的事业,而不仅是谋生的职业。“做老师就要热爱教育工作,不能把教育岗位仅仅作为一个养家糊口的职业”。
习近平的以上论述从教师群体自身发展的角度阐释了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其他职业相比,精神生活发展对于教师获得感、幸福感的提升具有更突出、直接的作用。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精神需求和满足这一需求的精神生活对人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般意义的人,教师除了物质需求和保障外,还有广泛且重要的精神需求。而教师的职业特征又使这一群体的精神需求更为突出。教师具有教书育人的使命和灵魂工程师的身份。这意味着教师职业的作用主要发挥在精神领域。他们对学生的影响也多体现于此。相应地,教师的职业获得感和幸福感也集中体现在精神层面,需要通过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及其发展来实现。
(二)有利于担当塑造者、传播者、引路人的重大使命
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2018年5月2日)上强调:“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具有很强的示范性。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让教师更好担当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4他在多次讲话中揭示和强调了教师职责使命和身份定位中的示范作用,阐释了其对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影响。譬如,教师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5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6
由此可见,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意义还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精神生活发展的示范、熏陶作用。“师者,人之模范也”。基于教师职业身份定位中所具有的引导性、示范性特征,健康积极的精神生活是教师成为好老师,并担当起育人重担的基础和前提。并且,教师对学生的诸多示范影响中,大多都属于精神生活领域。无论是知识、真理,或是灵魂、品格,再或是思想、思维,都是精神生活发展的题中之义,属于精神生活的不同内容层次。只有促进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提升教师在这些方面的水平,才能使其担当好塑造者、传播者、引路人的重大使命,以自己的精神世界来推动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
(三)有利于打造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之队”
习近平在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2014年9月9日)时强调:“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中华民族‘梦之队’的筑梦人。”7筑梦人是新时代对教师群体身份定位的形象比喻。成为筑梦人,教师要先有“梦”。这个梦,不仅是个人的梦,更是民族和国家的梦。树立中国梦,其本质上是要确立一种崇高的理想信念,坚持一种正确的精神引导、追求。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鲜明地指出了教师树立科学崇高理想信念对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重大意义。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对教师、学生乃至整个社会树立正确积极的精神追求具有重要作用。教师自身只有树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拥护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担当肩负的重大使命和社会责任,才能更好地在整个社会中传播理想信念,传承正确的精神追求,帮助学生筑梦、追梦、圆梦。
三、引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目标导向
教师精神生活发展具有时代性。新时代为其提供重要机遇,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目标要紧紧围绕着新时代对教师身份职责的定位展开。习近平多次强调和描摹新时代我国教师的应有之貌。譬如,“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四有”好老师),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智慧型的老师,坚持“经师”与“人师”的统一,
“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六个要”)等等。这些论述实质上也阐释和明确了引领新时代我国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所要坚持的目标导向。具体而言,习近平从信仰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理生活等方面勾勒了目标导向的主要框架。
首先,要引领信仰生活的发展,树立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2019年3月18日,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政治要强,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1并从多个角度阐释了对信仰生活发展的具体目标要求。其一,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筑牢中国梦,始终同党和人民在一起。“要注重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学习,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2教师要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二,要有立德树人的职业信念,树立教育信仰。对教师职业的神圣性和奉献性有强烈的认同感,“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3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师身份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形成内在的价值感和认同感。其三,要有爱国主义情怀,敢于担当时代赋予的责任,从而厚植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情怀要深,保持家国情怀,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关注社会,汲取养分、丰富思想”。4
其次,要引领道德生活的发展,将提升个人品德修养与教书育人相结合。其一,教师的道德生活与其他职业相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除师德在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之外,教师个人品德修养与师德具有内在联结、产生交互影响。教师不仅要提升师德,也要重视自我修养,人格要正。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5譬如,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时期,教师对疫情的心态和言行也具有示范性。正如习近平指出:“好老师应该取法乎上、见贤思齐,不断提高道德修养,提升人格品质,并把正确的道德观传授给学生。”6其二,新时代教师要有仁爱之心,懂得爱,传递爱,尊重和爱护学生。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有温度的灵魂触碰。对学生的爱意味着爱心、尊重和理解。“老师还要具有尊重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的品质。离开了尊重、理解、宽容同样谈不上教育”。仁爱之心不仅针对职业和学生,也是一种面向生活、面向世界的胸怀和能力。“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1
再次,要引领文化生活的发展,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创新思维,做真正有智慧的老师。其一,新时代教师要巩固和更新自身专业的知识和其他知识,夯实师范技能,学而不厌,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扎实的知识功底、过硬的教学能力、勤勉的教学态度、科学的教学方法是老师的基本素质,其中知识是根本基础”。在知识更新日益迅速的信息化时代,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所教专业的知识,还要及时学习通识性知识。“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2其二,新时代教师要开阔视野,“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3视野所强调的是一个人看问题的格局、占位、胸怀。知识视野不仅包括前面所述的专业知识视野、教学视野、通识视野外,还涉及政治视野。后者强调教师要自觉多学习党和国家最新的文件精神,用最新的指导思想武装头脑。开阔国际视野,教师要放眼世界,了解国际相关的前沿和情况,能够进行生动、深入、具体的横向比较。开阔历史视野,教师要懂相关的中国史、西方史,具有扎实的文化涵养,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以正确的立场和观念引导学生看待历史问题,把道理讲透讲清。其三,新时代教师要创新思维。好老师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作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到这一点的基础和前提是教师自身要有创新思维,能够扎实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跨学科跨领域思考的方法及其他创新思考的方法。“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4
最后,要引领心理生活的发展,保持安心踏实、温和包容、乐观奋斗的精神状态。心理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渗透性。实际上,信仰生活、道德生活和文化生活都离不开心理生活的支撑。此处所讨论的是相对具有一定独立性、可识别性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教师要有安心、安稳从教生活的心态和温和包容的精神气质。面对性格各异、学习基础不同、想法观念也不同的学生群体,教师更需要有充足的耐心、爱心,循循善诱。“好老师的眼神应该是慈爱、友善、温情的”。5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2018年)讲话中强调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要引导学生形成“勇于奋斗的精神状态”。教师应保持乐观、积极、奋斗、昂扬的状态,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形成健康阳光、勇于奋斗的状态。
习近平的相关论述也呈现和揭示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目标导向的主要特征。其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统一。习近平关注到信仰生活、道德生活、文化生活和心理生活等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同具体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目标、要求。这说明,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从系统论的角度准确把握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整体性、全面性。心理生活发展提供心理支持、奠定基础;文化生活发展提供精神资源、营造环境;道德生活发展提供价值指引、调节关系;信仰生活发展提供动力源泉、指明方向。同时,精神生活的发展还要突出重点,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职业信仰居于首要地位,发挥着统摄作用。对于教师而言,其职业特点决定师德师风方面的发展处于关键地位。其二,导向性与多样性相统一。习近平在论述教师精神生活的相关问题时,十分强调要坚持正确的发展导向,坚持引领的原则。无论是“筑梦人”所要心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还是坚持立德树人的师德信念,或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这些都是每一位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所要坚持的正确导向。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教师的精神生活都应完全一样,恰恰相反,正如习近平所阐述的那样,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不同年龄段的教学对象、不同领域的教学育人任务。因此,教师精神生活的发展在坚持导向性的基础上,还应是丰富多彩、各有特色的。
四、引领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实践路径
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实现目标导向,需要借助一定的实践路径。习近平有关的讲话、信件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即思想引领、价值指引、文化熏陶和社会支撑等。
首先,做好思想引领,加强和改善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理想信念乃至信仰,是精神生活内核中的高层次内容,具有统摄性的作用。一个人是否具有科学的理想信念和坚定的信仰,决定着其精神生活发展的层次水平和核心方向。因此,要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前沿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致力于将思想引领落地落实的思想政治工作是促进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样,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高度重视和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具体而言,“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和党员队伍建设,以党组织活动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优化主题党日活动,开展生动有效的先进性教育,“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充分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宣传引导凝聚师生的战斗堡垒作用”。此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尊重教师的主体性,转换视角,创新思维,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增强实效性。
其次,坚持价值指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为契机,突出和优化师德师风建设。教师精神生活的发展要坚持正确的价值指引,具体而言,新时代教师要积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坚实的现实基础和强大的道义力量,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精神指引,对教师个体的精神生活发展乃至成长进步发挥着价值指引的作用。同时,教师更应身行示范,在拔节孕穗期做好栽培与引导,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用自己的行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自己的学识、阅历、经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此外,还应突出师德师风在教师培养和考核中的重要位置,形成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通过教育培训、考核规范和舆论监督等多种机制联合发力,优化师德师风建设的路径。“师德师风建设应该是每一所学校常抓不懈的工作,既要有严格制度规定,也要有日常教育督导”。
再次,加强文化熏陶,学习、传承和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文化生活是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资源也是教师精神生活资源的核心来源。因此,重视教师的文化涵养,组织丰富的文化活动,发挥文化熏陶感染的作用,是引领、促进其精神生活发展的基础路径。新时代教师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通过学习、传承和弘扬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教师要珍视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其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以厚重的文化底蕴滋养自己的精神世界,“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和中华传统美德,以自己的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教师,尤其是党员教师,要潜心阅读经典著作,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共产党人要把读马克思主义经典、悟马克思主义原理当作一种生活习惯、当作一种精神追求,用经典涵养正气、淬炼思想、升华境界、指导实践”。1
最后,提供社会支撑,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加强和完善有关的政策支持体系。习近平多次强调尊师重教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传承和发挥这一优势,营造积极的社会风尚,使教师成为让人羡慕的职业。“要在广大教师中、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教师的先进事迹和高尚品德”。教师精神生活的发展离不开物质生活的保障作用,也离不开相应职称评定和考核制度的支持,需要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的配套政策支持体系。习近平多次强调要改善教师的待遇,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问题。“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事业发展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来抓,提升教师素质,改善教师待遇,关心教师健康,维护教师权益”。
习近平的相关重要论述强调了新时代引领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价值意蕴、目标导向和实践路径,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生活理论、教师发展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创新,为新时代教师精神生活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性保障和科学性提升明确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由前所论,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发展事业的重要环节。新时代为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和有利条件: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提供保障教师精神生活发展的坚实物质基础;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精神资源;信息化发展和人工智能应用拓宽教师的精神发展空间。这使引领新时代教师的精神生活发展具有实践基础和现实可行性。我们要抓住时代契机,充分利用积极因素,借助思想引领、价值指引、文化熏陶和社会支撑等基本的实践路径,使我国教师的精神生活在内容不断丰富、视野不断拓展、方式不断创新和场域不断拓宽的发展中始终坚持正确的目标导向,实现价值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
(作者简介:孙清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