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纪瓦罕疆域范围考辨——与侯杨方教授商榷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04-22点击:

18-19世纪瓦罕疆域范围考辨——与侯杨方教授商榷

2021年1月10日   来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作者:张安、李春火


瓦罕,或称瓦汉、斡罕,是清代帕米尔南缘的一 “ 瓦 罕 一 向 是 巴 达 克 山 的 属地。”①1759 年清政府平定大小和卓之乱后,瓦罕遣使入贡,也成为清朝的藩属国之一。“光绪七年(1881)前后,瓦罕土邦为阿富汗所兼并”②。

近代以来国内外不少论著虽对瓦罕有所提及,但较少详细、具体地考证瓦罕的疆域,大多只是直接描述瓦罕疆域的大致范围③。而复旦大学侯杨方教授在实地考察与考证历史文献的基础上,将霍尔果什山口、库尔帖节克山口、布才拱拜孜④作为清朝在帕米尔高原国界的三个地标,并以此为依据界定了瓦罕疆域的具体范围:海里果什至库尔帖节克山以南,兴都库什山以北,伊什喀什姆①以东,布才拱拜孜以西。其中帕米尔河的东、西两岸,喷赤河的南、北两岸,以及萨雷库里湖②等都属于瓦罕的疆域(见图1)③。

侯文是国内外少见的系统考证瓦罕疆域范围的论文。但对侯文中的一些观点,笔者不敢苟同。因此,本文拟使用中外相关文献,在学界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对侯文中的一些观点,提出一些不同的认识,并对清代瓦罕的疆域范围进行考辨。



  一 伍德是否非常明确地记录瓦罕的疆域分布于喷赤河南、北两岸

侯文认为,近代欧洲第一位潜入萨雷库里湖一带勘察的英国军官约翰·伍德(John Wood)“非常明确地记录了瓦罕国的疆域分布于喷赤河南、北两岸”④。但笔者对侯文中提到的两本参考文献几经研读,均没有找到相关记载或论述。

相反,也正是伍德的记载不够明确,甚至有错讹之处,如认为萨雷库里湖是阿姆河的源头⑤,导致 1873年英俄初步划分在中亚的势力范围,达成《格兰威尔—戈尔恰科夫协定》之时,以当时以为的巴达克山及其属地瓦罕的北部边界,即以喷赤河、帕米尔河为界,对东从萨雷库里湖、西到考克恰河和喷赤河汇合处的两国势力范围进行了划分。但1874年托马斯·戈登(Thomas Gorden )率领英国科考队深入帕米尔河上游考察后发现,“瓦罕在阿姆河两岸都占有领土”,阿姆河的主流不是源自萨雷库里湖,而是“源自更靠北五十英里远的穆尔加布河(Murghab)的源头”⑥。这一发现,意味着英国在 1873年协定中将帕米尔河以北的瓦罕领土划入了俄国的势力范围。由此英国一度试图抛弃该协定。因此,英俄两国在中亚又进行一轮新的博弈。这直接导致了在英国的指使之下阿富汗正式吞并瓦罕①。经过再三博弈,1887年英俄经过一系列交涉,对 1873年协定规定的双方势力范围进行了再次确认②。

而为避免冲突,巩固各自的势力范围,英俄撇开中国,就瓜分帕米尔问题私下进行了一系列外交接触,并于 1895 年签订《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以“阿富汗埃米尔自其所占领的潘迦河右岸一切领土上撤出,布哈拉埃米尔自其所占领的奥克瑟斯河③以南达尔瓦兹地区撤出”为前提条件,划定“英国和俄国在维多利亚湖(佐尔-库耳湖)以东的势力范围”。该协议规定:“英国和俄国在维多利亚湖(佐尔-库耳湖)以东的势力范围将以下列一线为界,该线从湖东端附近的一点起沿山脊延伸到该湖的纬线以南宾德尔斯基和奥尔塔-贝尔山口。“”该线从这里沿上述纬线以南的同一山脊而行,当该线到达该纬线以后便沿该山脉的横向山岭下降,直至阿克苏河畔的克孜尔·拉巴特”,“再向东延伸”到萨雷阔勒岭。“属于英国势力范围的位于兴都库什山和自维多利亚湖东端至中国边境一线之间的领土将成为阿富汗埃米尔所属的领土,不得将其并入英国,不得在该领土修筑军事哨所或堡垒”④。可见,1895 年英俄划定的是萨雷库里湖以东直至萨雷阔勒岭地区的势力范围。这并不是侯文所认为的“1895 年的英俄划界以喷赤河、帕米尔河为国界,将瓦罕国由西向东横剖为两半,喷赤河北、帕米尔河西北属于俄国,另一半则属于阿富汗”⑤。对此,英国学者也有论述:“从维多利亚湖向东的边界线于 1895 年由帕米尔边界委员会予以确定。”⑥


布才拱拜孜以南的瓦罕帕米尔地区是否属于坎巨提

侯文据《新疆图志》的记载:“包子滚拜子在阿富汗、坎巨提及中国连界之处。”⑦因此,将布才拱拜孜以南的瓦罕帕米尔部分地区(即侯文中布才拱拜孜以南的三角形区域,具体见图 1 阴影部分)划给坎巨提。

对这一点,笔者不敢苟同。侯文的这一国界画法,与中国文献中中坎边界的记载不一致。也以《新疆图志》为例,《新疆图志》卷六二《山脉》记载:“自克克突聿克达坂以东所有倭海及蕊、明铁盖两达坂,系当日与坎巨提旧有界限,亦即喀什噶尔道旧管,不与帕界相涉。”⑧这句话很明确地告知了中坎边界的位置与走向。而布才拱拜孜位于“瓦帕与小帕合处”⑨,中坎边界若在布才拱拜孜相连,明显不是“不与帕界相涉”。而且,近现代国内相关地图上也并未见到中坎边界在布才拱拜孜相连的画法。如 1936 年中华民国参谋部陆地测量总局印制的《新疆三十万分之一图》之第六图《坎巨提》,就未将坎巨提的北部边界画至布才拱拜孜。曾问吾所著《中国经营西域史》中的“帕米尔图”同样如此⑩。

不仅如此,侯文的这一地图画法也与中国文献中关于清朝与瓦罕边界的记载不符。据《帕米尔山水道里记》所载:阿格吉勒之岭,又称倭海及蕊,“南接瓦罕,为喀什道里旧管内地界”。这一记载明显与侯文地图不一致。侯文地图中阿格吉勒岭离瓦罕还有相当一段距离,还需穿过布才拱拜孜以东的小帕米尔地区才能到达瓦罕,很显然这不能称为“南接瓦罕”。而且国外探险家游记、相关论著,也均未提及布才拱拜孜是阿富汗或瓦罕、坎巨提与中国的三国交界点。

侯文的这一国界画法,还与近代英俄测绘的相关地图不一样。19 世纪后期英俄博弈中亚之时,测绘了很多中亚、英属印度和阿富汗等地的地图,其中不少地图就囊括了坎巨提。不过,不管是当时单独出版的地图,还是不少论著中收录的地图,关于坎巨提的北部疆域基本上没有将瓦罕帕米尔的部分地区划入坎巨提的①。

此外,海内外诸多学者曾研究过坎巨提,就笔者目力所见,均没有见到有坎巨提的北部疆域囊括了瓦罕帕米尔部分地区的说法②。退一万步说,即使坎巨提的北部边界直至布才拱拜孜,那么现在的阿富汗与巴基斯坦边界到布才拱拜孜的区域,是什么时候划给阿富汗的?中外文献均未见到相应的记载。相反,诸多文献记载瓦罕帕米尔为瓦罕所属:“瓦罕帕米尔,在大帕之南,小帕之西。自布才拱巴什以西,瓦罕苏河左右,皆其属地,巴达克山所属瓦罕居此。”③

综上所述,侯文依据《新疆图志》的那一句记载而得出的结论,还需进一步斟酌。不仅是因为仅仅依据《新疆图志》的记载,可能孤证不立,而且这一记载存在两种可能性。第一种是《新疆图志》虽是清末新疆建省后第一部全省通志,对研究新疆史和西北史地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但并不意味着该书的记载都是准确的。此处记载可能出现了差错。第二种是这一记载可能指布才拱拜孜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位于一个最方便的地方,即位于通往喀什噶尔、坎居提、瓦罕、奇特拉尔、塔克敦巴什、萨雷阔勒和通往帕米尔的各条道路的交叉点上。”④“帕米尔的所有道路,都在此会合”⑤,它是“通往中国、费尔干纳、布哈拉和印度的道路枢纽”⑥。换句话说,即《新疆图志》的那句记载可能意指通往阿富汗、坎巨提与中国的众多道路在布才拱拜孜相连,而不是说阿富汗、坎巨提及中国在此处直接接壤。


瓦罕的疆域范围考辨

要弄清瓦罕的疆域范围,最直接的方法是搞清楚瓦罕疆域的四至所在。学界关于瓦罕的南界兴都库什山、西界伊什喀什姆基本上是一致的。台湾学者张大军就认为,瓦罕在“兴都库什山以北”,“伊什喀什穆(一作伊什喀森或伊什克兴 Ishkashin)以东”⑦。侯文中的地图亦是如此显示。其中,关于瓦罕的南界,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同样将兴都库什山的分水岭作为瓦罕的南界⑧。英国学者也曾言,瓦罕的南界基本上是“顺着兴都库什的分水岭而划定的”①。具体说,“从多拉以东,兴都库什的山顶再变成为分界线,直到它接上慕士塔格山脉与萨里科尔山脉的会合点”②。

关于瓦罕的西界,不少西方探险家和学者均认为瓦罕西至伊什喀什姆。如 1838 年伍德在帕米尔探险后指出:“瓦汉的疆域包括奥克苏斯河的最主要的河谷,从伊什喀什姆往上,到苏哈德和萨雷库里湖。”③1874 年考察过瓦罕的特罗特(Trotter)在探险报告中的观点④、曾在中亚进行田野调查的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地理学系 Hermann Kreutzmann教授的观点也与之相似⑤。

除了瓦罕的南界和西界,对瓦罕的其他边界,学界争议颇多。因此,需要进行一番细致的考辨。

第一,瓦罕的东界。对此,学界有五种不同观点:第一种观点,以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张大军的《新疆风暴七十年》为代表,均认为瓦罕位于布才拱拜孜以西,将小帕米尔与瓦罕帕米尔之分界线作为瓦罕的东部边界线⑥。第二种观点,即侯文的观点。它虽也认为布才拱拜孜以西的区域属于瓦罕,但与第一种种观点相比,瓦罕东部少了坎巨提北部部分区域。针对这一点,前文已有专门阐述。第三种观点,认为瓦罕的东端边界直抵阿克塔什河甚至越过该河。前文提到的特罗特认为,“大帕米尔和小帕米尔都属于瓦汉。阿克塔什河是喀什噶尔与瓦汉之间的公认的边界”⑦。而 19 世纪中期以后,俄国对帕米尔一带觊觎不已,不断派人进行勘察,对清朝“边外疆域、道里、山川、沙碛”,“躬履周历,测绘精详”⑧,并于 1884年出版《俄中交界图》。此图对中俄交界一带的地理情况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其中就包括瓦罕的疆域。清末状元外交家洪钧根据该图于 1890年编译出《中俄交界全图》。但此图不仅翻译不够精准,而且所绘的中俄边界走向错讹不少⑨。该图与特罗特的报告所述近似。它不仅将大帕米尔和小帕米尔划入瓦罕界内,而且将瓦罕的东部边界即与中国的边界推到阿克塔什河以东。第四种观点,以德国Hermann Kreutzmann 教授为代表,他将瓦罕的东部边界与 1963 年中阿边界谈判达成的边界线重合⑩。第五种观点,1838 年伍德实地勘察瓦罕后,认为瓦罕的边界直到萨雷库里湖的东端,与中国边界相连。

那么,瓦罕的东部边界到底到什么地方呢?笔者认为,要搞清瓦罕的东部边界,有必要首先弄清 1895 年英俄私分中国帕米尔的相关情况。换句话说,搞清楚英俄从什么地方开始瓜分中国领土,即意味着瓦罕的东界在什么地方。1895 年英俄两国签订《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划分了萨雷库里湖以东直至萨雷阔勒岭的中国领土,将原属于中国的“小帕米尔的顶端的全部”,即图 1 中布才拱拜孜及其以东直至萨雷阔勒岭的小帕米尔部分地区,“归并瓦汉,而且移交阿富汗人。因此,瓦罕的东部边界很显然是从瓦罕东北部的萨雷库里湖的东端向南到布才拱拜孜附近的小帕米尔与瓦罕帕米尔之分界线。钱恂在《帕米尔分界私议》中就认为,“故自鄂依库里以东,水东流为阿克苏之小帕米尔,属中国。自布才拱巴什以西,水西流为瓦罕苏之瓦罕帕米尔,仍属阿富汗”①。值得一提的是,正是英俄之间的这一协议,肆意将中国的领土划给瓦罕、归并阿富汗,从而直接导致了中阿边界争议地区的产生。

第二,瓦罕的北界。1874 年戈登率领科考队赴帕米尔进行“科学探察”,弄清楚了阿姆河发源于小帕米尔湖,河流先向东流,形成阿克苏河,与阿克塔什河汇合后转向西北,围绕大帕米尔高地与卡拉库里湖流出的一条小河汇合,形成穆尔加布河,该河穿过什克南山谷,在罗善与阿姆河南支汇合。他认为,这条河构成了瓦罕的北部边界线②。这一观点将萨雷库里湖以北 50英里的穆尔加布河作为瓦罕的北部边界③。不过,曾经在帕米尔探险的英国人乔治·利特戴尔(George Lit‐tledale)的观点不同。他认为,公正地说,“穆尔加布之南的帕米尔,凡不属于阿富汗的地方,在有些时期属于中国”④。

对此,笔者认为,要搞清楚瓦罕的北界,可以从 1884年沙俄强迫中国签订的《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中窥见端倪。《中俄续勘喀什噶尔界约》是“ 中 俄 两 国 关 于 划 分 乌 孜 别 里 山 口(Uzbel Pass)以南帕米尔地区的唯一合法条约”⑤。该条约第三条规定:“自伊尔克什坦(Irkeshtam)自然界往南,至乌孜别里山谷止,勘分两国末端边界。”从乌孜别里山口起,“俄国界线转向西南,中国一直往南,所有界线以西,及顺该处河流之西,归俄国管辖,其界线以东,及顺该处河流之东,均归中国管辖”⑥。根据这一条约,中国的界线从乌孜别里山口起一直向南到达位于大帕米尔的萨雷库里湖的东端止。之所以到此为止,很显然,根据这一清政府和俄国均认可的不平等条约,是因为中俄双方认为萨雷库里湖以南区域并不涉及两国领土。换句话说,即萨雷库里湖及以南的领土属于阿富汗的瓦罕地区,因此中俄之间在此处不需要交涉、划界。这实际上也就告诉我们:瓦罕的最北部疆域抵达萨雷库里湖,该湖以北领土属于中国,该湖及其以南地区属于瓦罕。

实际上,清末诸多文献也有相关记录。如光绪十八年(1892),面对英俄博弈帕米尔,李鸿章在向清廷的建议中明确有“阿富汗界之萨雷库里湖”⑦之说。1893 年英俄私分帕米尔的谈判一度陷入僵局,于是俄国向清政府试探,试图和清政府划分萨雷库里湖以南直到兴都库什山的地区。2 月 16 日,沙俄驻华公使喀西尼派遣俄驻北京总领事柏百福询问总理衙门:“萨雷库里以下界何不画。”总理衙门答复:“萨雷南系瓦罕地,非俄界所及。”⑧同年 5 月 13 日,陕甘总督陶模在给李鸿章的电报中也称:“查萨雷库里湖即海图之抢库尔,该处之南因都库什山北均瓦罕境。”⑨此外,1894 年俄国人将“从兴都库什山往北达佐尔库里湖”的瓦罕称作“阿富汗的新领地”⑩。凡此种种文献,都说明萨雷库里湖及其以南直到兴都库什山的地区确是瓦罕的疆域,瓦罕的最北部界域是萨雷库里湖。

第三,瓦罕的西北边界。学界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观点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为代表,以帕米尔河、喷赤河为界,以南属于瓦罕���。另一种观点认为瓦罕的西北边界越过了帕米尔河、喷赤河,包括了帕米尔河、喷赤河以北的部分地区。《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的观点,和当前阿富汗与塔吉克斯坦的边界是一致的,但这与清末瓦罕的西北边界并不相符。对这一点,前文已有阐述。

传统的瓦罕西北边界,正如前文所述,据1874 年戈登率领科考队的“科学探察”,瓦罕的西北边界并不是以喷赤河、帕米尔河为界。瓦罕在喷赤河以北、帕米河西北也有着部分领土,其西北疆域到达“帕米尔河北部的山脉”①。这与侯文的叙述是一致的。对这一点,王治来在《中亚通史》近代卷中也表示:“奥克苏斯河的上源是流过瓦罕的北境。”②

综上所述,瓦罕的疆域范围大致包括:东至从瓦罕东北部的萨雷库里湖的东端到布才拱拜孜附近的小帕米尔与瓦罕帕米尔之分界线,南至兴都库什山分水岭,西至伊什喀什姆,与巴达克山相连,西北至帕米尔河和喷赤河北部的山脉,北至萨雷库里湖。除了瓦罕帕米尔外,瓦罕还占据大帕米尔的部分地区。

不过,古代中国与周边国家往往“有边无界”。而且瓦罕及周边的土邦大多是中国的藩属国,不同藩属国之间的边界也大多不够清晰、具体。因此,本文关于瓦罕疆域范围的界定只是描述理论上传统习惯的统治区域,不可能像现在一样进行精准的测绘。但不管怎么说,由于瓦罕的疆域范围涉及后来的中阿边界问题,因此弄清瓦罕的疆域范围不仅对中国的西北边疆史地研究,而且对中阿边界问题缘起的研究,均有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作者简介:张安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印度研究中心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与阿富汗关系史;李春火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