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贵州贡献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04-22点击:

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贵州贡献

2020年5月27日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郭明飞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成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并取得了惊人的成效,至2019年贵州省减贫人数位居全国第一,使原本落后的乡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时也为全国的脱贫攻坚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树立了中国脱贫攻坚的“省级样板”,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大踏步前进的一个缩影。


脱贫攻坚战的经验成就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省内超过92%的国土面积皆为山地,这样多山的地理条件和薄弱的社会基础严重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对贵州产生了经济发展慢、贫困人口多的既有印象。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统筹协调社会生产各要素,推动经济高速发展,并将脱贫攻坚视为社会工作的重中之重,向绝对贫困发起了歼灭战、总体战,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社会经济增速连续9年位居全国前列,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硬件设施相对薄弱的偏远乡村,加快基础设施“六网会战”成为其决胜脱贫攻坚战的必由之路。

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方面,贵州各地采取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灵活策略,利用其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推动农村产业革命,大力发展茶叶、药材、刺梨、食用菌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促进养殖业、林业、种植业的有机结合,形成新型的生态农业,提高农副产品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脱贫致富的目的。在运营模式上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形式,以龙头企业为枢纽连接市场与乡村,最大程度上保障农民的经济效益,为脱贫攻坚注入新动力。

在脱贫工作创新方面,基于贵州一些地区山多路险、不宜发展的地理特点,推行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了贵州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举措。2019年,贵州省易地搬迁188万人,彻底扭转了“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局面。在此基础上,推进后续扶持“五个体系”建设,解决贫困搬迁人口的住房、医疗、子女教育问题,一方面,使贫困户不会因疾病、住房等问题而返贫;另一方面,也使贫困人口迁得出、留得住,切实解决了扶贫工作中“两不愁,三保障”的突出问题。

打赢脱贫攻坚的逻辑必然

党的十八大以来,贵州在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中,牢牢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利用后发先至的优势迎头赶上,实施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融合发展道路,推动社会经济的结构性变革,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脱贫发展的“贵州新路”。

在践行“贵州新路”时,贵州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重要指示转变为社会发展、脱贫攻坚的直接动力。同时,依据党情、国情、省情的特点,贵州各级干部凭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工作韧劲,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工作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将广大人民团结起来奋起直追,做到凝心聚力步调一致,使之成为实践贵州新路的前提。

在具体实践中,贵州抓住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机遇,率先成为国家首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并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所发挥的科技引领作用,将其应用延伸于社会各领域之中,使科技势能直接转化为经济动能,成为贵州经济现代化、绿色化发展的支撑点。同时,贵州将大数据与大扶贫结合在一块,通过技术赋能,助力脱贫攻坚战。

在实际的应用中,贵州在全省范围内为贫困户建档立卡,并通过云端数据分析,为贫困户匹配与之相适应的工作,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精准扶贫。同时,通过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政务平台,极大的便利了贫困户对扶贫政策的了解,同时可以对遇到的现实问题进行反馈,使得相关部门可以及时获取信息,并针对问题进行整改,从而有效杜绝贫困反弹。山多林密平原少本是制约贵州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阻碍,但贵州恰是利用这些特点,将其转变为旅游观光资源,通过宣传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摒弃“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利用后发优势在乡村地区构建起一二三产业相融合的发展机制,将“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同时,建立开放相应的门户网站和应用程序,促进旅游产业的人性化和智能化,便利游客的同时带动当地产业发展,实现了农民脱贫与生态宜居的有机统一。

可以说,身处内陆腹地的贵州,之所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这与其一直坚持的“贵州新路”密不可分,正因如此才使得“贵州缩影”成为社会演进的必然结果,同时也成为催生脱贫攻坚战“贵州样板”的逻辑出发点。


脱贫攻坚战的对策建议

在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审议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脱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完成的硬任务,要坚持现行脱贫标准,强化扶贫举措落实,确保剩余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贵州在全国的脱贫攻坚战中取得了喜人的成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为全国脱贫攻坚战树立了“省级样板”。目前,依托贵州样板所带来的经验启示,将有助于我们彻底撕掉绝对贫困的标签,巩固脱贫攻坚战的胜利果实。

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当今世界,虽然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极大提升,但是贫困仍旧是横亘全球的“沉疴顽疾”。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也就是说社会主义学说的理论本质就在于让全体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红利,而不是如资本主义制度那般,将社会财富集中于少数人的手中,进而导致社会两极分化愈演愈烈,加速贫困人口的产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如果贫困地区长期贫困,面貌长期得不到改变,群众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提高,那就没有体现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那也不是社会主义。”因此,打赢攻坚脱贫战,各项重要举措必须始终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历史已经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政治优势,各项社会工作的推进和发展离不开党的领导。消除贫困分化,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初心担当。当前,在国内外局势纷繁复杂、新冠疫情仍在蔓延的背景下,打赢脱贫攻坚战成为了一项艰巨而又光荣的任务。因而值此历史节点,更应加强党的集体统一领导,牢牢树立“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团结社会各界力量合力一处,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

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到2020年打赢脱贫攻坚战是我们党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也是贯彻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重大部署。在今年两会的政府报告中也可看出,不设经济增速目标,集中抓好“六稳”“六保”,恰是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人民利益至上的工作准则。置于脱贫攻坚战中,更应注重贫困人口民生、就业等问题,在疫情当中优先满足贫困人员的工作就业和薪酬发放等现实问题,防止出现贫困务工人员待业返贫,从而确保高质量的打赢脱贫攻坚战。

加大教育扶贫,巩固脱贫成果。扶贫必扶智,治贫先治愚,若要消除贫困的“基因”,就必须从教育着手,彻底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链条。因此在当前形势下,不断加大对教育扶贫的资金注入,必将有助于提升教育硬件与软件环境,使得贫困家庭子女接受完整的国民教育不再成为问题。同时,加强责任意识,进一步完善贫困学生的责任归属,保障贫困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益,增强其知识储备和理想信念。在此基础上,推动教育与扶贫相结合的发展机制,以教育脱贫反推经济脱贫,从长远角度消除贫困隔代复发的可能,为巩固脱贫攻坚战的成果铸造一支生力军。


  (作者简介:郭明飞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