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2022年11月17日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徐秉国
规律具有普遍性意义,但规律实现的形式则具有特殊性,因为各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些基本原理、一般规律在运用的过程中必然要与本国实际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本民族具体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特殊实现形式。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高品质人类优秀文化,两种思想文化体系在本质上相侔、相通、相融,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存在着惊人的共通之处,存在着能够结合的内在因子,具有高度契合性。
“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植根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 马克思主义真理之树才能根深叶茂。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殷墟遗址考察时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这深刻揭示了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规律、历史经验,指明了推进理论创新的方句,体现了我们党和人民高度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
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基本规律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自身发展的应有之义。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它的基本原理是正确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规律具有普遍性意义,但规律实现的形式则具有特殊性,因为各国的具体实际和文化传统各不相同,这些基本原理、一般规律在运用的过程中必然要与本国实际和本民族文化传统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本国本民族具体特点的马克思主义的特殊实现形式。马克思本人十分厌恶对他的理论“奴隶式的盲目崇拜”和“简单模仿”,而是强调理论运用的“历史性”“条件性”,指出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所谓的“历史条件”显然包含着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马克思主义在实现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
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注重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华,也是百年来党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一条重要经验。毛泽东同志指出世上没有抽象而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论断,强调“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必须有的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并用“愚公移山”说明革命任务,把“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等等。邓小平同志指出“只有结合中国实际的马克思主义,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用“小康”社会来阐释中国式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开始把“历史文化传统”和“ 本国具体实际”并列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需要结合的对象性因素。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论断,在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党的二十大上又进一步对此加以深化拓展和完善。在实践上充分汲取5000多年中华璀璨文明的精华养分,获得无比充沛的思想文化资源,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充盈着浓郁的中国味、深厚的中华情、浩然的民族魂,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光辉典范,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精神感召力。
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分别产生于近代西方和古代中国,是有着遥远的时间差、空间距、民族别、文化异的“时代的精华”,看似没有直接关联性,但自20世纪初二者-相逢就相交相融,最终达到“文明的滴定”状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这科学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够结合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从未中断、绵延不断、经久不衰,在长期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的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这是我们区别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根本特征。中国文化主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桃花源”般美好生活的“大同社会”,天下大同;主张“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得民心者得天下”,充满朴素的民本思想;推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厉行德治教化;明确“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鼓励革故鼎新;强调选人用人,任人唯贤、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亲圣人、君子而远小人;倡导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天人之道;鼓励奋斗自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倡导做人讲信修睦、“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处理国家关系主张“天下一家”“协和万邦”,亲仁善邻。
同样,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富有科学性和道义性的理论和思想,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主张新社会要与传统的所有制、传统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最终建立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实现按需分配、人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秉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人民理论,主张人民是历史的主人,强调“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相信“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等等。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是至真、至善、至美的高品质人类优秀文化,两种思想文化体系在本质上相侔、相通、相融,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存在着惊人的共通之处,存在着能够结合的内在因子,具有高度契合性。
指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方向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是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已经并将继续塑造我们伟大的民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我们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根本途径是“两个结合”。这个“根”不会断,也不能断,需要我们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今天得以坚定文化自信最深厚的底气和骨气,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能妄自尊大而排外,也不须妄自菲薄而自卑。
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座“富矿”,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内在的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优秀思想,也有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正扬善、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的传统美德。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中国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传统的,必是过去的,要适应现在以至未来,必要与时俱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活其生命力,补充、拓展、完善其内涵,增强其影响力和感召力,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精华贯通起来,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不断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让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牢牢扎根。
(作者为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分中心研究员)
原文链接: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湖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