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个理》:老兵的乡愁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2-03-14点击:

大冶市刘仁八镇龙凤山庄曾经是一片红色热土,彭德怀、何长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战斗,从这里走出的红三军团屡建战功。如今,这里是一群怀揣乡愁的人为之努力奋斗的地方。只身还乡,一头扎进荒山田野;十年艰辛,贫困山区变为“聚宝盆”。

专题:《是这个理》

百姓故事,专家视角。由湖北省社科联、湖北广播电视台、湖北省委网信办联合主办,湖北电视综合频道联手长江云推出的系列理论故事节目《是这个理》第42期:老兵的乡愁。曾经出去的人安心回来了,城里人也被吸引过来,乡亲们更是笑语盈盈。这里因何而变?又因谁而变?为谁而变?让我们一起跟随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邵彦涛副教授的脚步走进刘仁八镇,听一听一个退伍老兵的乡愁故事。

昔日成功企业家 如今回乡从头干

来到刘仁八镇,映入眼帘的是别具地方特色的民俗土特产。熙熙攘攘的人群、扑面而来的年味儿、熟悉又陌生的场景让人流连忘返,来自各地的游客感受着记忆中的味道。每每看着这样的场景,61岁的刘合伍就越发笃定,14年前只身还乡是一个正确的决定。刘合伍是土生土长的大冶市刘仁八镇八角亭村人,在红三军团革命故事熏陶下长大的他,身上有一股一往无前、不怕吃苦的劲儿。三年的军旅生涯让他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意志。从部队复员后,他放弃了分配的工作,从摆地摊做起,针头线脑的什么都卖。1994年他成立黄石富豪家具有限公司,是黄石市第一家民营企业。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刘合伍已经身价过亿,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成功商人。可在2008年,事业如日中天的他却突然作出了让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决定——回到家乡刘仁八镇八角亭村搞农业。

刘仁八镇是革命老区也是个贫困山区。每年回乡祭祖,刘合伍总会在村子里走走转转。这么多年家乡几乎没有大的变化:青壮年外出务工,老人和孩子留守乡村,山荒、田荒、路也荒。看着眼前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下定了决心要把精力和财富带回家乡,越是困难他越要迎难而上。刘合伍认为,刘仁八镇作为一个老苏区,没有名山名水,想要开发生态旅游只能靠生态环境来吸引游客。不信邪的刘合伍回乡创业,别的都不干,先在龙凤山上植树造林。

不畏艰辛迎难上 十年树木焕生机

郑涛和刘合伍是同龄人,也曾有过一个美丽的青山梦,2000年他买断工龄,借钱承包了龙凤山的林权想要种树,可最终因为山火频发,他赔光了积蓄,只能远走他乡以打工为生。2008年,刘合伍回乡创业,第一个找到了老郑,听说是要植树造林,老郑和刘合伍一拍即合。在完成了林权流转手续后,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的大男人,带人上山植树造林,开始了和龙凤山较劲儿的生活。刘合伍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他要做栽树的前人,给家乡人撑起一片绿荫。可在当时,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他的用心,反对的人经常在刘合伍栽树时边栽边拔。为了让村民们信服,刘合伍甚至做赔本生意,村民的山地由合作社出资造林并负责防火、防虫、防灾管理,收益全归村民自己,每亩每年还给村民50元经济补助。那些年村民不理解、家人不支持,刘合伍就一个人住在林场,没日没夜的守护着初长的山林,也守护着自己的倔强。

带着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刘合伍顶着压力往前冲,龙凤山的600多亩山地渐渐有了绿意。山林染翠,乡村才有活起来的基础。之后,刘合伍又流转了附近村民抛荒的土地,用来修路,并且整合资源打造了龙凤山庄生态景区,陆续打造了生态农场、农副产品深加工等多种产业。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最初的合作社已经发展成为如今的龙凤山集团,形成了一个集种养殖业、休闲观光、户外拓展、乡村文化等多方面为一体完善的生态农业产业链。通过田头超市、生态餐厅、农家乐等生态开发项目的配套建设,吸引了众多来这里爬山、露营、户外拓展的乡村休闲爱好者,带动了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也带动了村民农副产品的销售,为村民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源和财源。十年树木,刘合伍让这个革命山区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

昔日困苦没奔头 今朝勤劳来兴家

在大冶刘仁八镇,农业成了有奔头的产业,那么农村是不是便成为了安居乐业的家园呢?和不少乡贤回乡发展产业不太一样的是,在刘合伍的龙凤山庄,乡亲们只要愿意,都能来山庄试一试,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在这里,90%的员工都是本地人,很多人还是道道地地的农民。

48岁的刘文才从小体弱多病,和大多数村民一样,他一直靠种地为生,曾经是附近十里八村有名的困难户。早年结婚后,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因为父母双双生病,有段时间家里甚至连油都吃不上,只能去小卖部赊账再慢慢还账。双亲去世后,他又欠下了不少债。为了还债和养活刚出生的女儿,刘文才开始和同村人一起外出打零工。当时,刚回乡创业不久的刘合伍,在知道了刘文才的情况后找到了他,邀请他到龙凤山庄做活,一开始是散工,后来又给了他们夫妻俩稳定的工作岗位。

刘文才有了稳定的收入,日子慢慢好了起来,还生了二胎。可2015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罕见疾病,将刘文才刚刚燃起的生活热情又浇没了。他曾一度想放弃治疗,刘合伍便不断鼓励他调整好心态并坚持下去。在龙凤山庄的支持和贫困户医疗政策的扶持下,刘文才的病经过治疗稳定下来。继续回到山庄工作的他干劲十足,慢慢还清了外债,日子也越来越好。在刘文才的心中,刘合伍不是老板而是亲人,龙凤山庄就是自己的家。龙凤山集团带动像刘文才这样的农户5000多户,流转租赁土地、林场面积1.4万余亩,带动农户种植面积10万余亩,季节工1万多人次。

返乡就业平台好 安居乐业沐春风

口袋鼓起来了,老百姓的思想观念也得到了极大改变,失去希望的人有了干劲和归属感,曾经逃离乡土的人也都回来了。刘冬英是八角亭村的媳妇,她也曾在外打工十多年,干过超市收银员,到流水线上当过工人。那个时候村里太穷,年轻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村里单身汉特别多。2013年,龙凤山庄已初具规模,想着能离家近一点,刘冬英就应聘到山庄的餐厅当服务员。从最开始当服务员到后来做餐厅领班,到现在成为负责集团餐饮的副总经理,刘冬英发现,原来在家门口不光是打工糊口照顾家庭,也能有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像刘冬英这样的外出务工者选择回到家乡,建设家乡。在龙凤山集团380余名员工中,来自本土的70后、80后、甚至90后的青壮年,占到了员工人数的90%以上,这里的村民对家乡的感情多了一份归属感和幸福感,刘仁八镇的小伙子也变得抢手了。

“一凤高歌”带来“百鸟朝凤”,刘合伍把龙凤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十几年心血种下的梧桐树引来了越来越多的“金凤凰”,这让好多追寻梦想的外地年轻人也慕名而来。小周是个95后,大学毕业后喜欢园艺的他做了一个普通白领,两年后他和同样怀揣园艺梦的小倪相识,两人一直寻找着创业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知道了龙凤山庄,于是两人便带着几万块钱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把龙凤山庄当作创业的起点。在刘合伍的帮助下,借着龙凤山庄这个平台,两个小伙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了28亩的温室大棚并做起了直播,月销售额最高已经突破16万元,创造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宙斯花园”。当地村民成了他们的员工,他们自己也成了半个刘仁八人。在龙凤山还有很多和小周一样的年轻人,这里已经成为他们安居乐业的家园。

乡村振兴绘新卷 红军精神代代传

回顾这些年的创业历程,刘合伍认为这些年支撑着他走过风浪的,除了骨子里对家乡的依恋和军人的坚韧,还有红三军团建军纪念馆这个精神家园,每当遇到困难挫折时,他总要来到这里走一走,感受红色力量,激励自己继续勇往直前。这片红色土地的革命文化,是刘仁八乡村振兴的一道独特的精神密码。许多人因为红三军团来到这里,而龙凤山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了解红三军团的历史,越来越多的中共党员干部群众在这里找到了另外一种不一样的乡愁。

村子变美了,乡亲们的荷包开始鼓起来了,山清水秀的家园吸引了更多本地人回到家乡,也让更多人对农村有了不一样的向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规划先行,补农村短板,扬农村长处,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原貌,留住田园乡愁。”以刘合伍为代表,一批批青壮年重返家乡故土,成为乡村振兴中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而又是他们,用自己的行动为我们的乡愁找到了安放的空间。

(审核:赵芸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