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要删芜 追踪前沿

发布人:发表时间:2009-09-30点击:


——评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

目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体系的研究纷繁复杂,学者们都从各自的角度出发深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系列范畴体系、基本规律和原理,但仅在某些个别问题上取得了初步共识,虽然这种学术上的纷争,是学术繁荣的表现,但是导致外界质疑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存在的合理性。面对这种情况,著名思想政治教育学专家,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耀灿先生出于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学发展的使命感,联合多位学者,结合长期的研究探索,共同编著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以下简称《前沿》),有力回应了这些问题。本书遵循历史与逻辑统一的方法,系统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成立以来,在学科理论体系研究上的重要成果,厘清了相关学术问题,其论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说服力,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的构建,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

《前沿》一书由导论和正文组成,正文共分十一章。导论归纳总结了新时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新规律。正是在“新”的基点上,正文才更有理论针对性,分别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价值、结构、功能、过程、机制、活动、主体间性、文化环境、社会归化、评估适合时代需求等的分析与探讨,概括本书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现状梳理,追踪前沿

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现状的梳理,是本书的一大特色。作者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问题进行研究时,总是在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充分梳理、分析与评价下展开的,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方面,作者认为,总结二十余年来,国内理论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研究,主要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形态、实现途径和特征四个论域,每一个论域,作者又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如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问题这一论域,理论界一般是从三个层面来展开研究的:首先是运用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进行概念的界定,其次是根据概念的厘定揭示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本质规定性,再次是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具体化。

尤为突出的是作者对一些重要但又有争论的概念和命题,从基本词汇上作了详细的分析,力图从本源上给予准确定义。如: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构建一章,“范畴”一词,作者通过从词的起源和涵义进行翔实的论证后,得出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涵义。又如,由于学者们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论述有诸多分歧,有“目的论”、“作用论”、“能力论”、“结果论”、“价值论”、“应用论”、“函数论”等,为此作者分别将功能与作用、能力、结果、目的等作了比较研究,有助于读者能够把握学者研究产生分歧的原因,同时也能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这一概念。

通过对研究现状的梳理之后,作者也进行了简单扼要的评价,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研究,作者认为,二十多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的研究从无到有、从宏观到微观开辟了一些基本的论域,把握了主要的研究环节,取得了比较丰硕的研究成果,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体系的雏形图景,为进一步研究铺垫了基本的分析框架,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与实践活动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然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这一颇具有争议而又相当复杂的基础理论课题,已然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还难以满足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期待,其局限性就显而易见了。

正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充分把握,了解理论研究的分布情况与深入程度,作者才能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薄弱环节、歧义纷争之处有全盘的掌握,进而根据新形势的发展,追踪理论的前沿和热点,如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本质的研究,“既代表着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主流认识,又代表着这一问题的前沿研究状况”[1]。

二、趋势探微,指导未来

《前沿》的另一大特色就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趋势的分析,作者提出了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研究走向,用于指导未来的研究。首先作者通过对已有研究成果的检索,总结出目前哪些方面是学者们研究尚未涉及到的,其次,对研究成果的深入分析与研究,可以探知现有的研究在哪些方面仍是比较肤浅,未深入挖掘。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评价,进而提出未来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时,可以从哪些方面着手进行研究。

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讨论中,分析总结了研究现状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因素,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拓展和完善,在内容和研究方法上提出了把握结构与功能的辩证关系、整合学科资源、加强实证研究、细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功能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性等若干新思路。作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构决定其功能,不同的结构会产生不同的功能,因而功能的优化有待于结构的优化。提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研究,应从结构层次着手,有两个视角,一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及其相互关系;二是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社会大系统结构中的地位及其与社会其他要素的相互关系[1]198。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还应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整合。

同样,在著作的其他章节,作者都会根据研究现状的薄弱点,结合社会的要求与发展趋势,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构建的趋势,凝练出高屋建瓴的意见。可以说《前沿》一书中处处渗透并反映着对未来研究的指导,这也体现出作者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学科的热爱与深切期待。

三、哲学考量,夯实基础

《前沿》一书对重大理论问题都会从哲学的角度进行深刻的分析和研究,这样的研究思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有其合理性与必然性。

首先,哲学作为理论基础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体系构建的基础作用。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可以为各种社会意识形式提供理论依据和思想指导,因此,对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理论体系,有必要运用哲学,将其作为理论基础,这样可以从一个更高的理论层次去思考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系列基本命题,同时也能为我们理解和分析这些命题提供方法,进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而作者对于重大的理论问题正是运用哲学的思维与理论,来解释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有效的增长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科学性与理论深度,消除人们针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而存在的质疑,同时深厚的理论积淀,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学、健康的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对于一般学科,有其自身的学科特性,思想政治教育学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在社会主义社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宣传和灌输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因此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学科的构建来说,其自身必须用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有意义。

因此哲学的考量,贯穿于全书的始终,无论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的建构,还是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结构、功能、过程、机制、活动等重大问题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前沿》“主体间性”一章,作者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性到主体间性转向的阐释,就是结合我国哲学领域从主体性哲学研究到主体间性哲学研究的转向,而且,正是基于哲学界对主体间性的研究已趋成熟和明朗,才有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当然,一本书也不可能完美无缺的,本书系多位作者合作完成,因此,对于某些较为前沿的观点,在不同章节中并未统一思想,如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问题,在第八章“主体间性”中,已将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界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而在第二章中,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论研究方法应掌握的决定与选择统一原则的论述中,作者仍将教育者、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和客体,认为“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价值需求内化为客体的价值选择,外化为行动,从而实现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1]113。此外,书中有的论述,前后失去照应,因而显得重复,如,书第六章机制转换中,也涉及到了评估机制,介绍了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而在第十一章评估探讨中,也研究了思想政治教育评估的基本原则与具体方法,这两处论述大致相同,但是这些瑕疵并不损害《前沿》一书的理论功绩。

总之,《前沿》一书及总结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研究的历史成果,又吸收、反映了国内外的最新进展,还融入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兼备科学性、创新性与系统性等特点,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理论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是近年来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标志性研究成果,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的构建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戴道昆(1985-),男,浙江杭州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文章来源:《学术交流 Nov.188

收稿日期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