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耀灿: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发布人:发表时间:2015-09-03点击:

 

“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是30年前提出的。这一论断的提出和所开展的一场讨论意义重大。它不仅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深入贯彻了《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具体开展了拨乱反正,而且拉开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全面建设的序幕。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批转印发的《国有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不仅明确肯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是专门人才,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学问是一门科学,而且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要实现政工干部培养的正规化,要求有条件的高校都要开办政工专业。以《纲要》的发布和贯彻为转折点,近30年来,我们在教育活动科学化、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科学化、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科学化等方面得到全面推进,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许多新的突破。现在,我们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重提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

  一、对一个前提性问题的认识

  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一个前提性问题是:为什么把学科和专业名称定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纲要》里提出的是“政工专业”;教育部于1983年7月召开论证会时,对学科、专业名称在充分听取不同意见后,既未定名为“政治工作学科”、“政治工作专业”,又未定名为“思想政治工作学科”、“思想政治工作专业”,而是定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组织编写的第一本教材为《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纳入学科专业目录时也定名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根据当时会议精神,结合笔者个人的理解,这是根据毛泽东所说的“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1]精神来确定的。因为政治工作的内涵和外延大于思想政治工作,更大于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工作”包括军事工作、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工作等,军事学门类下设有“军队政治工作”一级学科;“思想政治工作”包括组织人事、纪律检查等。而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其中心环节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不论做什么工作,都要遵循“思想领先”的原则,先要做人的工作、群众工作,只有思想动员、理论武装工作做好了,才能真正组织起革命、建设、改革各方面的人才队伍,推进各项事业的前进。

  有的同志将研究人的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称之为微观思想政治教育学,建议建设一门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学。笔者认为,较之宣传工作学、新闻传播学等而言,思想政治教育学相对微观一些,但实际上它的研究也是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与微观思想政治教育的辩证统一。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既要研究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又要研究如何围绕党的中心工作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何开发、利用、整合各种育人资源,优化育人环境,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和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由此观之,把研究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仅仅看做是微观的是不确切的。思想政治教育既是政治实践的一部分,又是党和国家事业的一部分,但政治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党和国家事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都要通过教育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得以落实,这三者是不可分割的,三者理所当然地应当融为一体,实现宏观与微观的有机统一。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性,但它远非意识形态的全部,它和哲学、法律、道德、文艺、宣传工作、新闻传播等既紧密联系又相互区别,它的特殊本质是意识形态的灌输和教化,它以其特有功能的发挥同诸种观念上层建筑一道,共同为坚持、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主导地位服务。思想政治教育是重要的,但它的地位作用又是有限的,而不是无限的、万能的;它与宣传工作、新闻工作和其他观念上层建筑,应当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不应当也不可能相互取代。

  二、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三个维度的紧密联系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自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笔者赞成这种划分,即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主要包括学术研究科学化、人才培养科学化、教育实践科学化三个维度。[2]全面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关键在于要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三个维度的建设目标和紧密联系,从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

  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中,学术研究科学化是龙头、是根本、是指导。作为理论建设,学术研究科学化的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化、体系化、学科化。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总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通过交叉、融合与创新,形成学科体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的横向学科,在理论建设和学术研究中,应当坚持以应用研究为重点,又要加强基础研究。只有以应用研究为重点,才能不断以新的成果指导新的实践;只有加强基础研究,才能推进实践经验基础上的理论升华,不断揭示客观规律,不断丰富、完善学科体系,不但指导应用研究提高到新水平,而且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高实效性。这里所说的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是相对而言所作的划分,二者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又确有一定区别,应用研究包含思想政治教育的调查研究、试验研究、实证研究、先进经验的总结、专项任务的决策咨询研究等,直接提供操作指导,为解决问题、提高工作实效服务。而基础研究则强调实践经验基础上的规律揭示、理论升华、知识梳理、理论体系建构、学科体系发展。在基础研究中,虽较多地作形而上致思,但不等于从概念出发、从书本知识出发,故弄玄虚,而应坚持从实际出发;研究成果愈是对客观规律作出高度概括、科学抽象,使理论结论升华到原理的高度,那么,它就愈具有普遍、广泛与深远的应用价值和指导意义。

  人才培养科学化是条件、是平台、是关键。人才培养科学化的目标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而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专业来进行的,因此,只有坚持专业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才能保障人才培养的科学化、高质量,真正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专业是学术研究、人才培养依托的重要平台,是学科建设的必要条件;办好专业、坚持学科建设的规范化、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推进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关键所在。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化是基础、是源泉、是目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的目标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真理性认识、理论知识的源泉,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基础;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最终都应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为目的。学术研究的科学化、人才培养的科学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从而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科学性、艺术性、实效性,为培养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作出自己特有的贡献。

三、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要正确处理好的若干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实现路径,总的说是通过加强实践基础上的学术研究、理论创新来带动人才培养的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创新,从而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水平。为了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把握规律性,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一系列的矛盾和关系。

  (一)在推进学术研究科学化中主要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是揭示特殊规律与揭示普遍规律的关系。现在我们建设的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反映和揭示的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中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规律。事实上,资本主义国家也有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国外的称谓各异,阶级本质也根本不同,但是各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多少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经验、好理论、好方法,深刻揭示不同社会制度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规律、普遍规律,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加自觉地做好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且也可以开展与国外的学术交流、对话,在国际化视野下更好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目前,我们在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方面还较为薄弱,有待在国别比较研究深入发展的基础上,开展专题比较研究,逐步揭示普遍性规律。学科建设是遵循规律沿着从特殊到一般的路径向前发展的。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只要我们在抓好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发展创新的同时,注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加强比较研究,我们肯定能够在“认识中国”的基础上,对人类社会、不同国家思想政治教育普遍规律拿出“中国认识”。事实上,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等研究成果中,许多已经具有了普遍规律性的性质和特点。形成“中国认识”的普遍原理体系、元理论体系的成果,经过努力也是完全能够做到的。

  二是应用研究与基础研究的关系。前面已经论及,不再赘述。

  三是主干学科建设与分支学科建设的关系。主干学科一般指史论结合的二至四门学科理论的研究与建设,主要指“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思想政治教育史”、“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这些主干学科的研究成果应率先实现学科化、知识化、体系化,并不断发展创新,以便作为专业基础理论用于人才培养和指导实际工作。同时,又要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注意总结实践经验、借鉴国外经验,注意在开展跨学科研究的基础上推进分支学科的研究和建设,使主干学科建设与分支学科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学术研究科学化,促进学科体系的发展与完善。

  四是单一学科研究与交叉学科研究的关系。由于思想政治教育是贯穿于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实践活动,又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途径、载体、方法涉及学科众多,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学本身就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综合运用多门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门应用性的横向学科、新兴的交叉学科。分支学科中许多都是交叉学科研究的领域和成果,如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评价学等。交叉学科研究是理论与实践创新的重要途径和源泉。所以,学术研究中既要开展单一性学科研究以促进理论成果的深化、细化、精致化,又要着力推进跨学科的交叉研究以促进学科体系的丰富、充实、发展与创新。学科发展规律是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但科学发展史已到了以整合发展为主要趋势的时期,因此应当突破传统单一学科思维和研究习惯的学术壁垒,突破传统院系体制“学科本位”的制度壁垒,坚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思维方式和研究习惯,形成交叉学科的宽广视野和跨学科研究的工作范式,组织多学科人才的研究团队,倡导团队协作攻关。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在理念更新、政策创新、体制改革、经费支持上向跨学科研究倾斜。

  五是继承研究和时代化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是在继承中华民族文化优秀成果、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的基础上实现的,所以,既要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又要反对儒学指导论。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批判继承,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只有既深入研究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深入发掘其中的优秀传统和合理性精华,又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赋予新的内涵,推陈出新,才能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从而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发展。

  六是借鉴研究和本土化的关系。一个系统只有不断与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使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或从有序变得更加有序。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也是如此,只有坚持开放性,加强与国外的交流、交往,学习、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先进经验,从中得到启迪,并结合国情,在实践中再创造,“洋为中用”,实现本土化,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有的同志借鉴国外的“社会生态理论”研究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态问题,借鉴国外的“潜在课程”、“隐性教育”理论研究如何加强我国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但却有同志指称这种研究是“伪命题”。我们认为,应鼓励和提倡学术争鸣,但争鸣必须是充分说理的,而不应采取简单化、一概否定的态度。许多借鉴研究才刚刚起步,离“本土化”还有较大的差距,气可鼓,不可泄。在借鉴研究中,既要反对保守、封闭、唯我独尊,以为只有中国才懂得思想政治工作,又要反对食洋不化、全盘照搬。应坚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批判地借鉴国外的有益文化、合理内核、先进经验,做到“洋为中用”。借鉴研究促进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新,推动了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成功事例也很多,比如建设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等等。应当总结这些借鉴研究实现本土化的宝贵经验,推而广之,进一步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比较研究,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七是理论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关系。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为了应用。因此,既要重视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将先进经验提高到规律性的认识,实现理论升华,又要重视理论研究成果向实践应用的转化,自觉以理论指导实践。比如,第二炮兵工程学院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校园文化以“励剑文化”为特色,成效显著,先进经验被各大媒体宣传报道,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中南大学的网络德育理论与实践,也是针对实践中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践,网络德育成绩突出,曾荣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许多新闻媒体作了报道介绍。这种理论研究与向成果应用转化、实现学术研究与指导实践的统一,关键在于领导;领导既要支持学术研究的科学化,又要亲自在参与中加强领导,重视推动实践基础上的理论研究,自觉地以理论创新成果指导实践,以学术研究的科学化来带动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从而实现学术研究科学化的应有价值。

  (二)在推进人才培养的科学化中主要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课程设置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摇篮,应当重视培养目标、规格的科学制定,并注意通过科学设置课程来实现培养目标。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应当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扎实,熟悉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规律,既能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科研,又能做党团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理论与实践统一、知行合一的专门人才。为此,在课程设置上,首先,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课程,这是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的“看家本领”,要开好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课程,还要指定学生通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江泽民文选》和《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等著作,并规定检查考核制度以保证学习的质量;第二,要开好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理论课程,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史、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当代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等;第三,还应开设党团建设、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等应用与技能性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要处理好主干课、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关系,通过主干课开设,打牢基础,保证基本规格和质量;通过若干系列的选修课,扩大学生的自主性,发展学生的专长,明确今后的主攻方向。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课程设置,在本科层次上,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这样的整体性学习研究的课程纳入主干课系列,而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中共党史等分门别类学习研究的课程纳入选修课系列,改变目前不少院校教改滞后、缺乏从整体上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主干课程的现状。

  二是处理好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的关系。既要重视有计划地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学历结构,向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目标迈进,又要注重在职培训。在职人员大多数都要结合形势发展和实践需要,通过经常性的短期培训、主题研修、经验交流、学术活动来提高自己。

  三是处理好学历教育中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的关系。要在培养方案中拉开初级、中级、高级人才培养的档次,在打好理论功底的基础上,逐步拓宽加深学习研究内容。硕士生、博士生从招生、课程设置、成绩考核、论文答辩、学位授予,都应严格遵循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精神,克服和防止“借船出海”或降低水准的问题,实现规范化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四是处理好在理论学习研究中培养人同在实践中培养人的关系。对于在职人员当然应重视主要在实践中培养,要引导在职人员勇于实践、勇挑重担、勇于创新,在干中学,积累经验;同时,又要引导、鼓励在职人员重视在实践基础上通过理论学习研究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要求他们经常有计划地调查研究,掌握科学的开展调研和统计分析的基本功,经常对工作进行总结,注重通过对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去揭示客观规律。主管部门和领导同志要高瞻远瞩,有计划地安排思想政治工作者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优化、提升队伍学历结构,推进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进程。对于在学历教育中学习的同志,在注重打好理论功底、提高理论素养的同时,要从坚持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的高度,做到理论联系实际;重视参与社会实践、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学术实践;在学位论文研究和写作中,要防止从书本出发、从概念出发,增强问题意识,必须开展调查研究,硕士论文要有新意,博士论文要有原创性。

  (三)在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科学化中主要应处理好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系统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系统的理论教育是灵魂塑造的奠基工程,只有理论功底扎实、理论坚定的人才能做到政治坚定;系统理论教育做得好,能指导和促进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创新的层次、创新的水平,避免低水平上的徘徊。担负系统理论教育的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参与指导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应自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配合巩固、延伸和扩大系统理论教育的成果和收获,特别要注意通过社会实践增强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体验和认同,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对学生的养成教育功能。只有提高认识并注重体制改革,处理好主渠道与多渠道的关系,促进系统思想理论教育与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协同配合、有机统一,才能有效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进步,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是要处理好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等教育内容的关系。从教育内容的科学化来看,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这几个方面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也是人的思想品德结构的观念维度和实质内容,因此不可偏废任何一个方面。但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应当既有计划地合理安排各方面内容的教育活动,又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式,一定时段侧重某一方面的内容教育。这几个方面教育内容的内在关系是:政治观教育是主导,世界观教育是根本,人生观教育是核心,道德观教育是基础,法纪观教育是保障。既要重视系统理论教育以全面开展这些内容的教育,发挥其主渠道作用;又要重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将相关内容有机渗透到军训、行政管理、党团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志愿者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之中,统筹兼顾,充分发挥其多渠道的重要作用。只有主渠道与多渠道有机统一,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统一,政治观、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法纪观教育有机统一,才能促进学生思想品德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的均衡协调发展,形成知行合一的良好思想品德。

  三是处理好大中小学德育的衔接关系。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培养目标是落脚到培养好公民,大学德育则要在此基础上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此,要从国家层面,整体设计大中小学的德育内容,并针对年龄特征整体设计适合的德育途径与方法。要遵循德育的循序渐进原则和连贯性、一致性原则,注意克服和防止德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影响德育实效。要进一步搞好大中小学的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统一规划,组织编写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使德育衔接得以规范化和落实到位。

  四是处理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关系以及单位内部党政工团合力育人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科学化发展势必要求不只是单位内部建立起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长效机制,更需要党和政府主导构建学校、家庭、社会齐抓共管的合力育人机制。过去,从学校的角度,强调学校要在德育中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积极作用,这是必要的,但也应看到,学校的作用是有限的。要以社会管理的加强和创新为契机,适应“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趋势,大力加强社区建设,不仅从机构、人员素质上建设,而且要加强党委领导,由政府负责,多方筹资,加强社区文教设施建设,以社区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平台,整合学校、家庭、企事业单位、民间社团组织的力量,逐渐形成合力育人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4.

  [2]刘建军.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化[J].教学与研究,2011(3).

(张耀灿:华中师范大学教授)

【文章选自《思想理论教育》211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