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前沿问题研究”主题交流会成功举行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10-20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迅(通讯员 杨柯鑫;摄影 马金山)2021年10月17日下午两点十五分,由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会承办的以“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前沿问题研究”的主题座谈交流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1号楼2楼会议室顺利举行。本次交流会应邀到张士海教授主讲,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钟德涛担任主持。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万美容、副院长邵彦涛、法学院教授、湖北党的建设研究中心副主任孙大雄和党史党建专业的部分教师及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本次交流会。

张士海教授系山东大学杰出中青年学者,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成员,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年度影响力人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标兵”称号。主要从事党的建设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教育部规划项目以及省社科规划课题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7部,在《政治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等重要报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多项成果荣获山东省优秀社科成果奖。

会上,张士海教授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发展的历史经验》为主题,围绕老问题在新情况下需要新回答、七一讲话和如何把握好共产党新的理论成果等三个方面展开交流。首先,张士海教授提到前沿问题可能是一些老问题,在新的情况新形势下需要新的回答。以苏共亡党亡国问题为例,苏共亡党亡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应该如何从该问题中去思考党的未来的建设与发展。其次,张士海教授提到前沿问题可以从七一讲话中去挖掘,如建党精神,张教授认为建党精神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建党精神的主要内容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坚持真理、坚定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奋斗,对党忠诚、不负人民。可从其时代意义、核心主线以及把握每一部分的地位和联系等方面进行探索,在此,张士海教授认为建党精神的主线是人民性,并对人民性进行解读。此外,他还提及七一讲话中的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可从新道路和新形态新在哪里进行研究。再次,张士海教授指出理论创新是共产党百年发展历史中立党兴党强党的法宝和条件支撑。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体系要做到整体把握和部分阐释,整体把握要了解其主线、主体、宗旨和灵魂,部分阐释就是要从经济理论、政治理论和文化理论等多方面进行,把握共产党新的理论成果需要把中国立场与世界眼光相结合,现实需要与历史反思相结合,理论坚持与理论发展相结合,部分探索与整体把握相结合。

随后,孙大雄教授认为前沿问题应该是开放性问题,结合党的法规角度,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去探讨党史党建学科建设及前沿问题。在理论方面,孙教授谈到了党内法规与法律关系问题,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问题等问题,并指出党的领导法规是迫切需要研究的。在实践方面,孙教授提到了中国共产党基层党组织选举机制、普通高等学院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支部工作条例、党中央领导政法工作条例、党中央领导经济工作条例、党中央领导全面深化改革规定等多方面内容,并指出要从生活、阅读、国家大政方针后的背景去研究和探索。 

在互动环节中,张士海教授就同学和老师提出的“共同富裕进入解决后续这个阶段,将来差距是扩大还是会有所缓解”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性与马克思主义中的人民性有何理论创新”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张士海教授以渊博的知识、言简意赅的语言,让在场师生受益匪浅。会后,钟德涛教授对交流会进行了总结,并对张士海教授和孙大雄教授的莅临表示欢迎,本次交流会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审核:钟德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