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2021年终特稿】守正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焕发新活力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12-31点击:

【2021年终特稿】

建好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贯彻落实“两个确立”的自觉担当

守正创新: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焕发新活力

 

(通讯员 王海龙 摄影 融媒体中心)建好建强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是贯彻落实十九届六中全会《决议》提出的“两个确立”的自觉担当。

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8年入选湖北省首批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19年7月入选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是落实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开局之年,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按照教学建院、学科立院、人才强院、制度治院、党建兴院的办院理念,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坚定“两个确立”,推进事业发展。坚持守正创新,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哲学学科、中共党史学科建设,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一流学科、一流本科建设工作,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焕发出新活力。

一、提高政治站位,学校党委顶层设计高位推进

学校成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担任组长,校党委书记直接联系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第一责任人牵头总抓。把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作为党委“一把手工程”,确保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一学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第一学科”、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一课程”的优先地位,纳入学校总体发展规划、“双一流”建设、年度计划、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领导班子目标考核体系,在政策制度、学科建设、资源配置等各方面优先保障。近几年,学校出台了《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意见》《关于进一步规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的意见(试行)》《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施意见》《中共华中师范大学委员会关于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方案》等制度文件。马克思主义学院于2020年获批学校“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


 

二、聚焦质量创优,党的建设和思政工作成效显著

学院党委始终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显著增强学院党委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中的政治核心、保证监督作用。创办“党委引航讲坛”已举办9期,强化理论武装,学院党委“头雁”效应有效彰显。打造《你好!恽代英》、《你还记得吗——校友成立大会沉浸式大思政课》等品牌活动。探索党建项目引领,培育支部品牌特色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一层级一重点、一支部一品牌、一小组一特色、一名党员一面旗帜”立体化党建格局。组织全院23个师生党支部先后赴红安县、洪湖瞿家湾等红色教育基地进行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全院教工党员和思政课教师赴浙江嘉兴南湖、贵州遵义等地开展专题培训。学院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卓有成效,2021年,获中共湖北省委授予“全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获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获“全省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获授“武汉市巾帼文明岗”;2020年入选学校“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学院;2019年入选学校首批“双带头人”党支部工作室、入选学校首批“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018年入选全国首批“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第八届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湖北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人、湖北省“十佳师德标兵”1人,入选桂子青年学者3人、学校“三育人标兵”“桂苑名师”“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党员”“十佳青年”等先进典型多人。


 

 

 

 三、坚持守正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杆示范

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加大改革力度。新增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政必修课;推行“思政+专业”的分众式教学改革;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在全国率先探索针对同一门课程、同一个专题的“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集体备课模式,截止目前已举办28期,吸引了40000余人次参加,获评“2020全国思政年度热点”。2021年,联合172所学校成立了“同课异构·协同共研”思政课教学创新联盟,获批教育部全国高校思政课“手拉手”集体备课中心、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创新中心,入选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

近两年多来,入选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才1人、教育部首届高校思政课青年教师现场教学展示获奖2人、湖北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思政组一等奖获得者2人。获批教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研究专项重大攻关项目1项、教育部思政课择优推广项目1项、教育部思政课教师专项一般项目1项、教育部思政课教学示范团队项目1项、湖北省高校教研项目2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获评首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获评湖北省一流本科课程,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组获评2020年度湖北高校省级优秀基层教学组织,2门思政课上线“中国大学慕课”平台,并被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研究中心评为“优质课程”,3门本科生思政课荣获学校本科教学创新奖。在教育部主办的各类思政课学习活动中,荣获大学生讲思政课一等奖、最具理论深度奖等各类奖项10余项;学生创办的“桂子山上思政说”微信公众号,被学校评为十佳自媒体。

近两年多来,新华社、人民网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思政课建设举措进行了100余次报道。

四、强化本科为本,人才培养再上新台阶

2021年,学院新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科专业,恢复哲学本科专业招生,继续办好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

2019年,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校首批通过教育部师范专业二级认证。2020年,发起举办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举办第八届全国重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协同建设研讨会。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业主干课,成功申报社会实践课程“马克思主义实践大课堂”,“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专业主干课程获得学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立项,开展“红游——恽代英在狱中”虚拟仿真实验项目建设工作。学院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了马工程重点教材《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学院教师作为主要成员参与编写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参与编写的《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第二版)获首届国家优秀教材奖高等教育类二等奖。


2021年改革设立“五部三系” 基层教学组织,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研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研部、中国近代史纲要教研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研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系、思想政治教育系、哲学系。

近两年多来,接受申请转专业进入我院有35人,其中仅2021年申请转专业希望进入我院达54人。转出仅1人。2021届本科生考研升学率达65.4%,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达96.67%,居全校第一。本科和研究生综合就业率也居全校第一。    

五、注重稳中求进,推进学院各学科深化发展

积极组织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哲学一级学科申报全国第五轮学科评估。今年,学校与中共湖北省委党史研究室联合共建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挂靠我院;出版《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为了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经济工作100年》等学术研究成果。组建了以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博雅学术创新团队6个,以青年教师为负责人的青年学术创新团队7个。

2018年以来,学院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重点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2项、教育部社科基金一般项目14项。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知名出版社出版学术专著30部、教材7部,在《中国社会科学》《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含转载)17篇,在CSSCI 期刊上发表论文213篇,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等报纸上发表理论文章30多篇。获第八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一等奖1项、湖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武汉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

2018年以来,校外引进人才23人,校内转岗补充4人。教授新增5人,副教授新增11人。其中2021年新进人才5人。

六、回应群众需求,基层理论宣传宣讲走深走实

学院成立“理论宣传与社会服务部”,列为学校“时代新人培育工程专项支持计划”名室项目建设。2021年学院出台“十二个一”党史学习教育定制套餐,第一时间制定出台《关于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暨庆祝建党100周年活动实施方案》。成立湖北省大学生红脚印党史宣讲团。12名博导教授参与、34名学生参加的“党史师生宣讲团”,已开展专题宣讲480多场;学院教师接受中宣部指导开展的大型纪录片《山河岁月》拍摄、参与中央电视台专访录制《信仰的力量》。5人入选湖北省委党史宣讲团,6人入选武汉市委党史宣讲团。 

率先成立融媒体中心。2021年5月,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获批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共青团中央四部委联合确定的“首批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建设单位”。

学院先后对口援建大理大学等7所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与中共武汉市洪山区委宣传部联合共建党的创新理论宣教人才培养基地,与中共武汉市汉阳区委宣传部联合共建“汉阳区新时代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武汉市二桥中学),与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洪山分局联合共建党建工作创新基地等。每年接待各级领导和兄弟高校专题调研交流50批次以上。 

 

 

(审核:孙永祥 万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