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联盟”举办第一期课程思政建设集体备课会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2-06-18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赵婷;摄影 张志庭)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积极推进我校课程思政建设,“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联盟” 614日下午举办第一期“同向同行,协同育人——课程思政建设集体备课会”。这次集体备课会由我院和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法学院联合承办,并邀请华中科技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副主编程新宇教授、我校社会学院副院长徐晓军教授和我院秦在东教授作为点评专家出席,美术学院郑达副院长、法学院肖登辉副院长、《教师教育论坛》编辑部周文鼎主任以及法学院、美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多名教师代表参加会议,集体备课会由邵彦涛副院长主持

会议伊始,音乐学院的万莉老师、体育学院的李红艳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的邵彦涛老师和法学院的石先钰老师分别分享了各自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经验。万莉老师以《歌声里的中国故事》为题,从课程建设规划、教学内容设计与实施、思政理念融合、教学方法创新和育人成效及示范推广价值五个方面分享了声乐课课程思政的教学经验。她认为,专业课教师要善于将百年党史和红色音乐结合起来,通过歌曲传达精神力量,激发学生情感共鸣,促进声乐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李红艳老师则分享了自己在《健美操》课程方面的经验。她指出,体育课程的实践性较强,是技能与美的结合,课程团队要以此为教学依据,从美育的实践角度出发,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课程教学中设置个人目标,提高学生自我控制能力和执行目标能力。同时,要注重师生关系的情感建立,最终实现学生的技能和情感迁移。她希望通过健美操的实践课程培养身心健美、追求卓越、富有担当的未来体育教师。

邵彦涛老师以“打通课程思政‘由耳入脑’的最后一厘米”为主题,分享了《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他指出,在思政课程设计要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展开,要做到宏大叙述和个人叙事相统一、知信行相统一、学思用相统一,从“听得见”到“听不见”再到“听得进”,真正做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打通课程思政入脑入心的最后一厘米。

石先钰老师分享了《民事诉讼法学》的课程思政建设经验。他表示,一方面,教师要将本专业的课程内容讲深讲通讲透;另一方面,课程思政要贯穿课堂的始终,要将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课堂,达到“盐溶于水”的效果,通过实践教学、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方式,把“公正司法”、“司法为民”的理念浸润到每一位法学生心中。

在专家点评环节,程新宇教授认为,四位老师在课程设计上都极具巧思,积极挖掘素材并融入到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当中,用各自专业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达到了润物无声的效果。徐晓军教授认为,课程思政是课程建设的延续和革命,他在今天四位老师的分享中看到了这四门课程的升华和创新,这是对课程特色的挖掘,实现了课程教学效果的飞跃。秦在东将今天的分享总结为崇高、美育、使命三个概念,他有感于四位老师积极将思政元素科学有效运用到教学中的工作,充分体现了智慧感、亲切感和获得感,对课程思政建设的积极推动积累了宝贵经验,彰显了新时代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

在交流研讨环节,我院曾银慧老师分享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心得。周文鼎主任交流了《教师教育论坛》建设课程思政栏目的想法和作法。法学院副院长肖登辉谈到,今天的集体备课会体现了“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主题,这既是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同向同行”,也是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联盟的成员们“同向同行”。

会议最后,邵彦涛总结发言。他衷心地感谢各个兄弟学院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联盟的支持。他提出,这是创新联盟的第一次集体备课会,希望未来能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与各个学院的专业老师之间开展“结对子”活动,真正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共同推动课堂教学的高质量发展。

据悉,华中师范大学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联盟,成立于20216月,挂靠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是华中师范大学校级课程思政示范中心。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中心协同创新联盟,通过发挥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示范辐射作用,围绕“一个中心”,抓住思政课 “同课异构”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两个重点,努力建设成为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研究的科研高地、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咨询服务中心、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协作平台。


(审核:邵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