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赵子玉;摄影 潘依依)为适应教育数字化变革新形势,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数字素养和创新能力,由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求真”辅导员成长发展工作室主办,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心理学院合办的第三期辅导员读书会于4月15日在文科科研楼409会议室召开。本次读书会特别邀请了心理学院教授温芳芳作“认知跃迁,智能协同:DeepSeek重塑科研决策心理”的专题辅导。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学生工作部副处长吴建成,心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丁玉斌,公共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肖微,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苏春艳,历史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梁方勇及全校10名专兼职辅导员出席本次读书会,读书会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邵莉莉主持。
读书会伊始,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温芳芳以“认知跃迁,智能协同:DeepSeek重塑科研决策心理”为主题展开分享。她指出,在当今时代背景下,科研模式正逐步从传统实验室合作向人机协同转变。为助力辅导员与青年教师在科研项目申请、学术研究等工作中用好AI工具,她强调,应突破“工具化”思维定式,将AI视作可对话的“伙伴”,积极探索其应用潜力。针对实践中普遍存在的“提问难”问题,温教授创新性地提出“六花六问”的动态模型:海棠之问(敏问启思),樱花之问(迭代换新),玉兰之问(证真明理),牡丹之问(立论筑基),桂花之问(厚积成香),紫金之问(协同共进)。该模型通过具象化的花语意象,系统阐释了AI赋能科研的核心逻辑,并配套提出实用性操作指南,帮助大家更加高效地应用AI工具。最后,她表示,生活是一门艺术,研究也是一门艺术,是个人成长的修炼过程,希望大家可以在研究中不断地修炼和提升自己。
随后,在互动研讨环节,现场学习氛围浓厚,互动热烈。老师们结合工作实际,就AI应用中的隐私保护、信息筛选定位、本地部署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交流。针对隐私安全担忧,温教授建议可以区分使用场景,公开信息可通过公用账号处理,涉及伦理隐私的内容则通过个人账号或本地部署保障数据安全;针对海量信息处理难题,温教授提出“目标导向-模板调试-个性适配”的三步策略,指导老师们精准定位需求。在问答互动过程中,专业解答和实践经验充分交融,不断激发新的工作思路。
“拥抱AI时代 守护教育温度”读书会系列活动不仅为辅导员团队注入了AI时代的科研创新活力,更通过跨学科思维的深度碰撞,推进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的紧密结合,为后续深化人工智能与教育实践融合、打造高素质辅导员队伍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辅导员读书会将会持续聚焦教育前沿议题,紧跟数字化发展趋势,不断创新活动形式,丰富研讨内容,持续为辅导员队伍搭建学习交流,思想碰撞的优质平台,助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发展和质量提升。
(审核:邵莉莉 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