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铸魂育人 彰显特色 推进我院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召开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19-06-01点击:

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唐慧颖 邓筱郁;摄影 肖梦娜)为进一步推进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70周年,5月29日上午,“铸魂育人、彰显特色,推进文化建设专题研讨会”在马克思主义学院217会议室召开。特邀著名作家、诗人、编导段晴,华中师范大学原副校长、校史专家汪文汉,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叶雷、党波涛老师,档案馆刘婧老师,新闻传播学院党委副书记程秀莉等出席,马克思主义学院正处职组织员董俊敏、党委副书记邵莉莉,老教授刘文君老师、学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教研部李敬煊教授、钟德涛教授、张安副教授、常泓等老师参会。会议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主持。

孙永祥书记首先对与会人员表示欢迎与感谢,就《华中师范大学文化建设纲要(2019-2023)》(初稿)、《华中师范大学2019年思想政治工作试点项目评选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介绍了会议背景,指出学校充分挖掘恽代英等典型革命人物和“红色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建设工作,加强铸魂育人的重要意义,并邀请与会人员结合学校规划,针对当前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展新要求,围绕主题积极展开研讨、建言献策,重点可以结合马克思主义在华中师范大学的传播、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等为脉络,梳理历史,展望未来,拟打造一部红色主题剧目,在今年纪念新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推出这部舞台剧,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可视化要求,彰显学校和学院主旋律特色文化,实现铸魂育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叶雷就学校文化建设规划的思考,结合马院特色,希望通过打造精品,实现进一步育人功能。

特邀嘉宾段晴结合自身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特殊缘分以及创作话剧《恽代英》的经历,指出历史上中华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的前身之一)对于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提供了重要土壤,以恽代英、陈潭秋、光未然等为代表的知名校友更是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就目前文化建设延续性的难题,建议将历史剧等融入教学课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学生中进行传承,尤其发挥公费师范生毕业生的特殊作用,传播到中小学校、基层乡村。在形式上,建议采用穿越式对话方式演绎剧目,同时提出围绕“发生在华师桂子山上的中国故事”这一方向,进行创作。

 

退休教授刘文君从1954年考入华中师范学院政治教育系(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前身)至今未离开过马院,她倡导以马院为主体,围绕人才培养,梳理建系至今培养的校友,体现育人特色。她结合自己特别指出,“马克思主义可以发展,但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永不变。”钟德涛教授首先对今天研讨会主题进行了剖析,提出要先定位,明确体裁和形式,再以人物脉络梳理,要特别挖掘马克思主义学科发展为国家作出的贡献。李敬煊教授着重从“铸魂育人”的角度提出建议,我们的“魂”,可以从学院发展脉络去找,就是“马克思主义”,以育人为线。老校领导汪文汉教授强调大学应该传承文化、传播文化、创新文化,概括华中师范大学的特色是“三江合流”、“海纳百川”,形成了“三博”文化、恽代英红色文化等充分发挥了“社会之光”的作用。今天的研讨,要着重于华师第二个百年要做什么去思考,去推进文化建设工作。

会上,刘婧老师结合学校档案馆建设,建议选取70位老教师制作口述史,及时保留珍贵资料;张安副教授提出要处理好历史和现实的关系、丰富红色文化资源与素材选取的关系、讲好故事与铸魂育人的关系;常泓老师指出要考虑到受众的需求,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做出自带流量的亮点作品,特别强调如何处理好红色主流价值观与青年人生观、传统化与时代化、民族化与大众化的关系。程秀莉老师结合马院当前一些典型,提出要实现跨越时空的作品创作。党波涛老师指出,围绕武汉红色文化在华师,华师红色文化在马院,要聚焦,要制作精品。唐慧颖老师提出要自下而去带动,让学生去传播。

邵莉莉副书记认为以话剧形式继续推广传承红色文化是很好的方式,特别是让学生去传播,让鲜活的素材进入课堂教育,并希望实现资源共享,与档案馆进行合作推进文化建设。董俊敏处长提出要充分反映马院特色,结合学生成才的需要,育人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学、思、讲、用一体化。

孙永祥书记总结指出,围绕铸魂育人、彰显特色”,拟打造一部红色主题舞台剧,本次专题研讨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后期文化建设提供了方向指导,再次感谢与会专家的积极建设性意见。

最后,党委宣传部叶雷副部长总结,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学院拥有丰富的文化基因与资源,可以借助院庆契机,挖掘形成系列作品,并表示党委宣传部会给予大力支持,协同合作,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发展。

 

(审核:孙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