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易泽元;摄影 张兴宇 努尔孜拉 王梓桐 许蕾 侯筱麒 韩霞)4月11日至13日,第四届“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桂子山论坛在华中师范大学隆重举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等全国各地近八十所高校的220多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专家学者和师生,以及《思想教育研究》《思想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思想战线》《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等九家学术期刊主编、编辑齐聚一堂,围绕习近平文化思想、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与方法论创新等重要学术问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宏达,湖北长江教育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夏欢出席论坛并致辞,马克思主义学院万美容教授作论坛学术总结。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毛华兵教授主持开幕式,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主持闭幕式。
华中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刘宏达代表学校对本次论坛的召开表示祝贺,并向出席论坛的专家学者表达了诚挚欢迎与感谢。在致辞中,他回顾了华中师范大学的红色革命基因、红色传统及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强调华中师范大学始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他指出,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并呼吁参会专家学者、青年师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基础理论创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湖北长江教育报刊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社长谢成宇对本次论坛的顺利召开表示祝贺,并向全体与会嘉宾表示诚挚感谢。他强调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历程及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提出要进一步夯实学术体系理论根基、凸显基础理论研究时代价值及深化跨学科研究融合等建议,鼓励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研讨交流,共同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蓬勃发展。
《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夏欢代表编辑部对莅临论坛的领导、专家及全体与会师生表示热烈欢迎,并对主办单位的支持表示诚挚感谢。她指出,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共同推动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并分享了《思想教育研究》期刊近年来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和推动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方面所作出的努力,期待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借此论坛深入交流,为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创新发展建言献策。
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主持专家主旨报告。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创始人之一、华中师范大学张耀灿教授在主旨报告中探讨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性与路径,详细说明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及其重要意义,强调当前阶段仍需加强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工作,并从“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特别是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贯彻大思政理念”“加强学术研讨和争鸣”“加强党的领导”五个方面系统阐释了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要求。武汉大学骆郁廷教授深入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及其表述问题,指出学科现有表述未能完全涵盖思想政治教育在治党治国方面的功能和意义,建议将基本矛盾理解为“人们的现实思想状况与社会发展需要之间的矛盾”,指出通过这一视角能更好地理解、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于个人发展、群体进步及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围绕《辩证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功能》这一主题进行深入阐述,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作用,还可以采用相辅相成的辩证表述方式如“统一思想与解放思想相统一”、“社会动员与人生安顿相统一”等观点,以更全面地理解和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角色与价值。复旦大学高国希教授在其报告中强调了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独特性和必要性,指出在构建过程中既要立足于具体实践经验,又要上升到规律层面进行高度概括,同时要借鉴其他学科理论资源,特别是要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结合,并特别分享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有效地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目标。
上午阶段的主题报告分别由《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主任夏欢、《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执行主编罗佳主持。
在主题报告阶段,安徽师范大学王习胜教授详细阐释了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既有框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研究、变革思想政治教育原理“硬核”的思路创新等内容;中山大学李辉教授指出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需把握整体性逻辑,统筹系统与要素等关系,并从范畴、矛盾与规律出发,回应时代、中国、世界与人民之问,推动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其他学科关系的基本逻辑。武汉大学项久雨教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立足实践、发挥主观能动性,同时保持批判性思维,通过不断反思与超越实现真正重构;吉林大学王贤卿教授指出要立足国家战略高度,重塑认识方式、变革实践逻辑、解决实践难题,把握数字化时代特征,通过跨学科研究和系统性创新突破实践难题,重塑教育认识方式,推动思政教育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中国人民大学冯秀军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现存问题,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四项研究任务与内容体系建构的四项基本维度,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建构及发展优化要坚持分化基础之上的综合、综合基础之上的发展。
西南大学周琪教授从思政教育媒介环境的典型形态等三个维度展开阐述了媒介、技术对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推动作用,系统回答了新时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发展之问。清华大学吴俊教授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需立足新时代特征,把握客观性原则,强调方法选择要适应主体需求、时代要求,并结合国际形势变化阐述了如何切实把握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客观性。上海师范大学石书臣教授深入阐释了意识形态属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和最重要的本性,指出必须辩证把握本质与属性的关系,坚持意识形态教育核心,真正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真谛;上海交通大学史宏波教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必须立足时代特征进行创新转化,指出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本土化话语体系,增强话语的引领性、解释力和亲和力,突破西方话语影响,为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华中师范大学高鑫教授以《论学习思想政治教育知识与人的全面发展之关系》为题,从五育并举角度阐述思政知识对人全面发展的多维引领力,并详细介绍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与创新路径。
本次论坛设置了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青年学生分别围绕“构建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研究”“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研究”“数智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发展研究”“协同提质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协同发展”四个主题开展分论坛交流。华中师范大学王忠文教授、梅萍教授以及重庆邮电大学谢俊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彭法教授分别主持四个分论坛讨论。《思想战线》主编蒋红、《思想理论教育》常务副主编曹宁华、《青年学报》主编朱国栋、《高校辅导员》副主编神彦飞、《中国社会科学报》湖北站站长明海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张博婉担任各分论坛点评专家。来自不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青年学者、学生就自己的论文主题与构思进行了交流分享,各位点评专家针对青年学者、学生们的精彩发言,就论文选题意义、写作内容、改进方面等作出见解深刻、精辟独到的点评,各分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参会青年学者收获颇丰、思考良多。
下午的主题报告环节由华中师范大学陈华洲教授主持。南宁师范大学曾令辉教授针对思想政治教育数智化转型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探究,指出目前思政教育加速向数智化转向,并就“面临把握数智思政的本质问题”等五个方面进行系统阐释;四川大学李辽宁教授就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进行分享,从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的定义、价值目标、主要论域、内容体系等方面系统介绍了宏观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武汉大学杨威教授讨论了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的相关问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效益研究长期被忽视,强调要全面考量教育的有形与无形成本,将效益的研究、提升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及质量提升的重要方面,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西安交通大学马忠教授以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创新发展为主线,指出人类发展历史上的技术革新特别是AI技术对思想表达形式的重塑及其带来的认知风险,亟须构建兼容文化特性的自主知识体系以应对人机交互新挑战、坚守思政教育的价值立场。哈尔滨工程大学王景云教授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理论创新相关问题进行汇报,强调必须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突破工具理性局限,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加强党的文化领导权、创新载体建设路径,为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主题报告结束后,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孙永祥主持了论坛闭幕式。广西师范大学韦冬雪教授、陕西师范大学王永和教授、大连理工大学王嘉教授、华中师范大学邵彦涛副院长分别代表四个分论坛作研讨总结发言。
华中师范大学万美容教授最后作大会总结发言。万美容教授再次向莅临本次论坛的专家学者、青年师生表达了诚挚感谢,就论坛征集论文、专家发言涉及内容作了学术总结。他还就如何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其一,要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指导,不断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二,要以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为着力点,深入研究产出更多学科原创性成果,推动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其三,要总结梳理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发展与创新的经验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构建的实践基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创新研究与实践发展的双向奔赴、双向互动、双向推动,群策群力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高质量发展。
此次论坛由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华中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所、《思想教育研究》编辑部、《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杂志社联合主办,湖北师范大学、贵州师范大学等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华中师范大学组团高校参与协办。
(审核:万美容 孙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