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徐舒达 范鸿 郑星)《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课程是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哲学系积极响应学校2025年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而新设置的一门面向全校师范生开设的本科必选课程。该课程为2学分,32学时,从2025年春季学期开始授课。

11月12日,哲学系系主任王世鹏教授主持召开了《科学技术哲学与科学技术史》课程首次集体备课会,备课组全体教师聚焦教材编写与课程设置等核心任务进行深入研讨。

王世鹏老师在开场致辞中指出,开设该课程是学校响应国家长远发展需求、发挥哲学育人功能、提升本科师范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举措,此次备课会旨在凝聚跨学院师资力量,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教材编撰与教学方案的优化。
会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邵彦涛从三方面强调课程建设重点。其一,课程要紧扣时代发展要求,以赋能人才素质提升为核心,助力高素质教育工作者培养;其二,学校已调整本科师范生培养目标,创新提出“哲学+”融合培养模式,该模式通过优化班型设置、推动学科交叉,全方位夯实学生综合素养;其三,要求备课组立足全局,编撰高标准教材,突出“厚今薄古”特色,引导学生聚焦学科前沿,构建新型学科思维体系。

此后,王世鹏老师进一步明确课程建设具体要求。参会老师围绕教材框架、教学内容等展开热烈研讨。钟毓书老师就课程大纲的初步安排发表了建议;刘睿老师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广泛性,对课程内容提出了优化建议;万子谦老师基于此前科学技术相关课程的授课经验,为备课小组提供了宝贵的授课经验与方法论参考;赵易老师则从科学技术哲学的专业立场提供了补充说明;张智老师强调要凸显中国古代繁荣的科学技术发展,提议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放在课程培养计划中;李玲老师构想了科技革命与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的交叉;蔡玲老师、魏琴老师与肖超老师也积极建言献策、承担授课任务。

(审核:王世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