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李茜;摄影 李茜)4月19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二届“青年领袖恽代英讲课大赛”复赛在八号楼8102、8103教室同步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忠文教授、彭菊花副教授、姚金艳老师与2021级本科生王欣悦、石浩冉、邱子芯、张绎如等担任评委。本次比赛由师范生训测部成员周冰靓、陈君桐分别主持。
本次比赛分为教学设计思路阐述和模拟授课两大环节。说课环节主要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五个方面展开;授课环节选手主要根据其设计的教学片段进行模拟授课,重点展示提问、讲解、演示等教学技能。
选手童话同学通过呈现祁东县黄花菜产业从2014年滞销困境到2024年“致富花”盛景的动态历程,引导学生从“我与黄花菜的故事”生活叙事切入。让学生在论证黄花菜品牌建设方案中,自然贯通“实践—认识—再实践”的辩证逻辑,并延伸至新时代青年投身乡村振兴的价值认同。选手方秀同学以“荒漠焕新生”为教学主线,通过库布其沙漠“黄沙变蓝海”的今昔对比图与光伏板实物导入,创设沉浸式治沙情境,引领学生解析“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板间养殖”中联系的客观性;最终在“我在沙漠种太阳”的青春宣言中,将治沙智慧升华为新时代青年的生态文明担当。
选手李恬恬同学以“技术协奏曲”为教学主线,通过将Deepseek喻为交响乐团,引导学生解析C++、Java、云计算等“乐器”在万物互联中的协同逻辑;最终在“技术赋能为谁奏响”的追问中,深化联系普遍性的哲学认知与科技向善的价值引领。选手王丹琳同学以“探月史诗”串联课堂,从“嫦娥奔月”神话到嫦娥六号月背采样,剖析千年认知演进规律。学生通过商周神话与明清观测案例,理解实践局限下认识的反复性;结合“绕落回”战略技术突破,解码认识无限性与螺旋上升逻辑,落脚于“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方法论,深化青年在实践中追求真理的使命担当。
点评环节中,彭菊花副教授指出,选手教学环节完整度较高,但制胜关键在于创新亮点的突破;优质课堂需实现“案例切口生活化、理论阐释立体化、价值引领无痕化”的有机统一,强调“小故事讲透大道理”的教学智慧。邱子芯强调“无生试讲更需有声互动”,建议选手通过预设多元化回答、设计追问链等方式,让虚拟课堂焕发思维活力。张绎如从视觉传达角度,提出要通过PPT的字体对比、信息分层提升教学内容的可视性。
王忠文教授在总结中强调思政课需紧扣“课程活动化、活动课程化”理念,以师生互动激活课堂生命力。教师应在议题探究中夯实理论根基,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角色代入与思辨交锋,引导学生深挖概念本质;课堂评价需跳出“应试框架”,设计贴近生活的微实践任务,以可操作的行动推动素养落地,让价值引领扎根日常。
本次大赛立足思政课堂创新实践,在师生双向互动中实现理论认知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未来,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优化教育教学,引导师范生在实践中淬炼育人本领,让恽代英精神在新时代的讲台上薪火相传,为培育“四有”好老师谱写崭新篇章。
(审核:邵莉莉 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