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讯(通讯员 王思齐 刘婧蕾 冯代昕)播希望,献热忱,启心智,共成长。7月7日至9日,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马红心”实践团成员依据育人要求与学生成长特点,在钟祥市石牌镇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统筹开设了系列素质教育课程,切实服务学生成长,助力乡村教育提质增效,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美育润心
以手为媒,文明永续。“青马红心”实践团成员施子涵、刘思妍、冯伊龙以“指尖文明,薪火相传”为主题,为青少年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活动围绕甲骨文的起源、基础类型以及其在中华文明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展开。通过生动的甲骨文黏土创作、丰富的历史讲解和互动问答,实践团成员引导六年级同学深入了解汉字从象形到形声的演变历程,感受仓颉造字的伟大智慧,体会甲骨文作为古老文字的独特魅力。
活动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发表自己的课后感想:“通过这次学习,我们深刻体会到汉字不仅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学习,用实际行动守护指尖上的文明,让古老的汉字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光彩,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劳育炼行
“青马红心”实践团成员李茜、赖思瑶、周冰靓带领三年级学生开展了“净美校园,劳动筑梦”劳动实践课。实践团成员通过引导孩子们感受脏乱与整洁教室的视觉对比,引发学生对劳动价值的直观思考。以“清洁小卫士”任务分配形式进行落地实操,学生们分别领取干、湿毛巾以及其他清洁工具,在团队协作中完成教室净美工作。
实践团成员李茜现场表示:“劳动不仅是技能培养,更是责任教育。当孩子们主动清理卫生死角、排列桌椅时,团队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已经生根发芽。”活动尾声,实践团成员通过文具奖励强化孩子们的集体荣誉,并针对性给予工具规范使用相关指导,为持续养成劳动习惯奠定基础。
智育启思
“青马红心”实践团成员邓丽轩、孙燕鑫带领四年级学生开展“神奇的大气压”主题科普活动。通过“吹气球封印战”“变形瓶探秘”等趣味实验,学生亲历瓶口气球吹胀失败与瓶底开孔成功的对比现象,观察水瓶遇冷塌陷的神奇变化。而后,实践团成员以吸管喝水、吸盘挂钩等生活实例解析气压原理,将托里拆利实验融入互动课堂。
本次特色课程点燃了学生们的科学热情,孩子们在安全操作的过程中真切感知了气压的存在与变化。在实践团成员的指导下,孩子们积极尝试运用物理知识剖析现象本质。实践团成员以生活化的实验打通认知脉络,为城乡孩童播下了科学思维的种子。
“青马红心”实践团以“奉献绘底色,实践育初心”为准则,通过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课程,为当地学生拓宽视野、启迪心智,在服务基层教育的过程中锤炼意志、增长本领,以实际行动助力乡村教育均衡发展,彰显青年学子的担当与作为。
(审核:李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