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与体系构建
刘宏达 许亨洪《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1.23)
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离不开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队伍。2020 年《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中明确要求“完善高校专职辅导员职业发展体系”。2017年教育部修订的第 43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中,对高校、省级教育部门等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具体职责进行了明确规定,但是对于如何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体系进行第三方力量的协同推进,缺乏制度性设计。因此,在完善高校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体系中,重视和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及其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 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的重要意义
专业协会组织是经济管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主体形式,其通常指按照行业或领域发展的专业化要求,由同一行业或领域内的法人和自然人自愿组成的非行政化和非营利性的社团法人机构。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作为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组织的规范性、机构的非营利性、工作的独立性、参与的自愿性、管理的自治性、人员与活动的专业性等特点,其发展状况直接关系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的水平与质量,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与人才培养工作的全面推进与创新发展。
1. 推进队伍聚合,不断增强辅导员群体的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高校辅导员队伍既包括具有教师和管理人员双重身份的专职工作人员,也包括由一部分专业教师、管理人员、优秀研究生等组成的兼职工作人员。从总体上看,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不同程度地存在选拔标准不一、数量配比不足、专业能力不强、行业认可度低、职业认同感差等问题。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能有效吸纳不同区域、不同办学层次高校、不同身份属性的辅导员以及相关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以个人或团体形式自由加入协会组织,并通过资质认证、专业提升、业务合作、项目孵化、文化建设、协同创新、培训培优等多种方式,为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创造有利条件、提供职业支撑、增进职业认同,不断增强辅导员群体或个体对自身职业的幸福感与归属感。
2. 完善制度设计,不断强化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发展保障。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具有一定行业特殊性、工作指向性和专业权威性,它们在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面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团结、凝聚人心,形成辅导员群体利益的集体代表。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代表辅导员群体的根本利益,能够团结和汇集各高校辅导员群体,并代表他们向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校及社会各界传达统一的意见与呼声,为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发展争取资源与条件。二是加强规范、树立标准,强化辅导员成长发展的专业指导。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能够凝聚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专家与优秀辅导员及其团体,他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上都代表了这一领域的先进水平,能够为辅导员工作提供专业指导与权威解释,甚至制定并完善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辅导员工作专业化评估指标体系等,为辅导员成长发展提供指向与标杆。三是搭建平台、促进提升,构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保障体系。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作为相对独立于政府与高校之外的“第三方力量”,能够较为自主地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相关工作,为高校辅导员全方面发展构建职业支撑体系。
3. 促进工作协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质量。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既是专注于推动辅导员工作与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理论探索、学术创新、决策咨询研究的专家智囊团,也是新形势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规律摸索、问题研究、内涵发展与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一方面,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是汇聚了众多专家与研究资源的专业性学术组织,开展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学术理论创新研究是其主要职责之一,在其推动下能形成一批高质量的学术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将成为指导各高校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行动指南与智力支持。另一方面,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是汇聚了众多辅导员先进人物和骨干力量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一组织中不乏辅导员学习的榜样与标杆,他们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事务管理服务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知识。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为各高校辅导员提供了经验交流、知识学习、工作协同与联合创新的平台,能有效促进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高校辅导员队伍之间的成果展示与经验交流,并以先进启发后进,以示范为引领,以协同创新为突破口,形成思想政治工作“凝众志、启群智、聚合力、创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2004 年以来,全国、省域和高校内设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从无到有地不断建立,推动了全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但也存在明显不足。
1. 统筹建设力度不够,组织结构体系不健全。一是从数量上来看,我国具有专业权威性与较大学术影响力的全国性、区域性辅导员协会组织成立得比较少,大部分高校还没有建立起较为健全的辅导员协会组织,有的高校即使建立了相应的辅导员协会组织,这些组织也由于缺乏独立的人财物资源而沦为虚设。二是从类型上来看,我国成立的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形式较为单一,应根据辅导员工作职责或思想政治工作的不同方面内容,成立多层次、多类型、多功能的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使具有不同兴趣爱好和优势特长的辅导员都能参与到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协会组织中,并在其中受教育、长知识、增才干。三是从结构体系来看,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存在“综合型协会多、专业型协会少;经验型协会多、研究型协会少;零散型协会多、规范型协会少;行政干预型协会多、独立自主型协会少;院校组成型协会多、个人参与型协会少;领导专家代表性参与型协会多、基层一线辅导员主体性参与型协会少”等组织结构体系不够优化的问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及各地各高校不断加强工作统筹,合力推进不同类型专业协会建设,逐步建立健全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体系。
2. 支持保障力度不够,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组织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结构单元,有特定的目标宗旨、人员构成、组织结构与作用功能。“建立在社会分工基础上的专业化组织,将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聚合在一起,以特定的目标和明确的规范协调人的活动和能力,从而有效地满足人们的多种需要,完成特定目标,承担特定功能。”[1]当前,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的重视程度和专业赋权力度不够,导致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功能发挥不充分。一是身份地位的权威认同不够。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不够关注,存在着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虚化、弱化等形式主义问题。二是功能价值的专业赋权不够。一些地方党委政府和高校缺乏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身份地位的专业性、权威性认可,没有赋予其制定职业能力标准、授予其从业资格认证资质、委托其开展专业质量评估、依托其进行高水平决策咨询等职责。三是作用发挥的程度范围不够。如从队伍建设来看,协会组织虽然提供了较多的交流平台、学习机会与成长服务,但是在辅导员个性化发展指导方面还存在不足;从思想政治工作推动来看,协会组织虽然聚合了研究资源与工作力量,但是在思想政治工作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共同研究与协同创新方面还存在体制不全、机制不畅、成果不多等短板与弱项。
3. 分类指导力度不够,特色创新发展不明显。一是从组织建设来看,缺乏标准性与规范性。我国目前虽然成立了不同层级与不同类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但是各级各类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在资源配置、机构设置、会员招募、工作标准等方面都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没有形成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与集群化优势。二是从工作内容来看,缺乏异质性与特殊性。我国目前所成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其工作职责与内容都具有一定的趋同性,一般兼具理论研究、协同创新、队伍培训、会务举办、活动组织、决策咨询等多重业务功能,在协会独特性探索、专业化建设与品牌化塑造方面做得还不够。三是从影响程度来看,缺乏专业性与权威性。协会的独特性可以彰显其与众不同的价值,协会的专业性可以突显其行业领域的权威,我国目前所成立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在专业化建设、行业权威性塑造等方面做得还不够扎实,这一方面是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对辅导员协会组织的专业赋权还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是因为协会组织自身在特色化创新发展方面缺乏足够的底气与有效的举措。
4. 资源融合力度不够,发展体制机制不顺畅。专业协会组织的成立有其特殊的工作职责与历史使命,“担负着积极推动高等教育机构中专业辅导员的道德实践活动和对专业辅导员进行必要训练的使命”[2]。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虽然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推动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从整体而言,仍然处于“地位低、数量少、专业弱、影响小”的窘迫局面。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政策制度优化设计不够、各方面条件保障投入不够,以及辅导员群体自身和社会机构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重要性地位认识不够、关注支持与行动参与的积极性不够等原因,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这一阶段的协会组织还没有形成“纵向深贯通、横向全覆盖、工作齐联动、资源共利用、成果均共享”的良好局面,需要不断加强协会组织自身体系结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顺畅的体制机制,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三、加快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体系的对策
1. 加强宏观布局,加快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的体系覆盖。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构建与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建设,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各高校从宏观上进行战略布局,从结构化角度进行系统化建设。一是从纵向区域性布局来说,要从中央到地方构建不同层级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并在这些协会组织基础上进行区域性布局与体系化构建,形成全国性、省市级、院校级上下贯通的多层级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体系,不同层级之间或同一层级的不同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之间能够实现及时交流、多元互动与互促发展。二是从横向专业性布局来说,要依托各地各高校专业学科资源与学术力量、社会机构,构建具有不同专业背景与行业权威的多类型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一方面,要加强这些不同类型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与多方面互动交流;另一方面,要重点支持这些不同类型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里面较为成熟的专业协会组织的发展,并且使这些组织成为协会组织或行业领域里的权威与标杆,引领带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更好更快发展。三是从院校多维性布局来说,要根据辅导员工作内容与辅导员兴趣爱好、成长需求,鼓励校内辅导员自发组建不同类型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如辅导员可以按入校年份、所带年级、所对口业务工作、所教授课程内容、所从事研究方向、所感兴趣活动类型等组建不同级别、不同类型的辅导员协会组织,形成院校内部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态势。
2. 加强专业赋权,促进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的功能升级。专业协会是美国高等教育领域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们在促进高等教育发展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具有凝聚与服务、规范和引导、决策与咨询、交流与研究等四大功能。[3]我国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可以借鉴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织的有益经验,在增强职业认同、完善职业标准、提升职业能力、加强职业评估等方面加强工作体系构建,使其在功能上由单一型向综合型转变、由活动组织向资源服务转变、由为高校提供服务向为辅导员个体提供服务转变。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必须进一步扩大对辅导员协会组织专业赋权的范围与比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赋予专业权威地位认可。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应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的指导与支持力度,并对少数建设相对成熟的协会组织予以重大赋权,使它们发展成为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某一方面具有专业权威地位和行业领先地位的大型协会组织,从而以它们为重要推手,从上至下系统构建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体系。二是赋予专业资格认证资质。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应成立多层级、多类型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并对少数权威组织赋予专业资格或从业资格认证资质,以这些权威组织为高端智库,“研究制定统一的辅导员职业标准,明确职业准入、职业资格、职业评价、职业认证等事宜,对辅导员进行能力素质认证,颁发全国统一的专业证书(比照律师证等),促进优秀辅导员脱颖而出,也便于实现辅导员的跨地区和跨学校的横向流动”[4]。三是赋予专业评估考核职能。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应赋予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开展专业评估考核的权限与资质,将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力量”,摆脱各种党委行政力量的干预和束缚,严格秉承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从专业性、规范性、科学性、实效性等方面,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质量与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情况开展全方位专业评估与考核。四是赋予专业人才培养使命。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应赋予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相关人才培养培训培优的职责与使命,如准予学科支撑较强的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进行硕士生与博士生人才培养;依托各级各类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开展专题培训、骨干培优、海外研修、科研项目扶持、理论学术研讨、素质能力比拼、工作协同创新等,全面促进辅导员队伍职业能力提升。
3. 加强分类扶持,提升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的专业水平。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应不断加强对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建设的统筹协调与规划建设,尽量减少同质性专业协会组织的重复性建设,同时也要对已经成立的各级各类专业协会组织进行针对性的分类引导与扶持,以提升它们的专业性与权威性。其一,针对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应充分发挥它们独立自主、高效运行、品质引领的优势,把它们建设成行业领域的权威组织,使它们在辅导员学历提升、专业培养、资质认证、职业评估等方面承担更多职责任务。其二,针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应大力推动其规范化建设与特色化发展,使它们在推动辅导员专业化职业化发展方面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其三,针对不同力量推动下所形成的各类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应注重顶层谋划与优化设计,在专业力量参与、政策性资源提供、专业性平台搭建等方面提供扶持,使之能够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其四,针对不同层次等级的高校辅导员协会组织,应加强合作共建与协同联动,着力构建上下贯通、横向联通、工作互通、资源融通的协会组织工作体系,并根据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协会组织特点,进行专业性指导与方向性引导,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帮扶、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思想政治工作领域,重点培育和打造专业性、权威性、品牌性协会组织等。
4. 加强多方合作,加大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的成果运用。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着重解决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和为高校辅导员提供个性化服务。这一目标的达成,要求各级各类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加强内部协同与外部合作机制建设。一是深入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内部协同机制建设。即以充分满足不同层次高校及其辅导员的发展需求为目标,系统构建各级各类辅导员协会组织跨区域、跨学校、跨院系、跨门类的工作协同和发展促进机制,使协会中的成员团结一心、互帮互助,使协会与协会之间互通有无、务实合作。二是深入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与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深度合作。充分发挥其高端智库功能,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辅导员队伍建设或思想政治工作相关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并推动研究的学术成果、培养标准、评价体系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建立科学的成果应用反馈机制,着力提升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决策科学化水平,并以高效率的工作与高质量的成果,赢得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认可,为协会组织发展争取更多资源与空间。三是深入推动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与各级各类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作体协同创新。各级党委政府和高校一方面要大力加强高校跨院系辅导员专业协作体、同一类型的全国性或区域性辅导员专业协作体、不同类型辅导员专业协作体之间的合作共建;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专业协会组织对辅导员专业协作体建设的指导和管理作用,如制定辅导员专业协作体的建设标准与办法,开展专业评估评价,扩大典型经验推广等。
(作者刘宏达系华中师范大学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培训研修中心、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许亨洪系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