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论析

发布人:马克思主义学院发表时间:2021-04-22点击: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嬗变论析

作者:郭明飞《东岳论丛》(2021.03.12

 

意识形态是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话题。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从一开始就是作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对立存在,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偏离马克思主义,同时融入社会学、心理学等其它社会科学理论,但其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立场从未改变。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变化表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也在发生变化。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为研究基准,通过“反向解构”的方式探究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演进的历史逻辑,进而分析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点,这对我国防范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侵蚀有着重要意义。

一、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评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应然逻辑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了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并把这些哲学的、政治的观念形式称之为“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科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据此批判了当时德国意识形态的唯心主义本质和资产阶级立场。不仅如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也是科学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必然选择,这是因为: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具有彻底性、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建立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之上。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从人类社会的起点即生活资料的生产始论,以欧洲从中世纪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转变为历史根据,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一般规律,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意识形态与社会存在的关系,揭示了意识形态本质和发展变化规律:

第一,意识形态概念是中性的。部分学者认为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的,如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伟兵认为马克思、恩格斯观念中的“意识形态是一种颠倒、扭曲的虚假认识”,“马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用照相机倒立成像的隐喻来体现意识形态的颠倒和歪曲的虚假认识”。相机倒立成像并不意味着意识形态对现实的倒立、扭曲,更不能证明意识形态是虚假认识。相反,马克思、恩格斯从一开始就没有把意识形态当作贬义词,从完全否定意义上使用,而是作为中性概念使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批判了德国哲学唯心主义实质,同时揭示了德国哲学服务于德国资产阶级、要求无产阶级忍受剥削且乐于现状的反动本质。马克思、恩格斯在这里的确从否定意义上使用了意识形态,但同时也在文中提到了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共产主义意识,“这个阶级构成了全体社会成员中的大多数,从这个阶级中产生出必须实行彻底革命的意识,即共产主义的意识”。

第二,阶级社会中,意识形态的立场是由其阶级属性决定的。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具有抽象性和欺骗性。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以主张、维护和实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为目的,但任何统治阶级都不会“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观点,因为那样只能引发社会革命。“占统治地位的将是越来越抽象的思想,即越来越具有普遍性形式的思想”,统治阶级使自主的主张普遍化,把自己的利益美化成全社会的共同利益,通过抽象表达的方式“赋予自己的思想以普遍性的形式”,从而能够欺骗被统治阶级和其他社会成员。

第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由各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等的生产者,但这里所说的人们是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他们受自己的生产力和与之相适应的交往的一定发展———直到交往的最遥远的形态———所制约”。首先,这句话从认识论角度说明了意识形态的来源———人们现实的实践活动,认识的起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不是从“人们所说的、所设想的、所想象的东西出发”,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了对外部世界、对自身的认识和确证。其次,意识形态的内容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制约,人们生产的思想、观念绝不可能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由其决定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所划定的现实界限,意识形态不是“从天国降到人间”,而是“从人间升到天国”。

第四,意识形态的消亡条件与相对独立性。同一历史时期,与不同物质生产条件紧密联系的不同的意识形态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形式———以文字或其他媒介形式记录下来的文化作品,这些文化作品随着人们交往得到传播,不同的意识形态之间随之相互影响:或者借鉴融合,或者批判斗争。单纯的意识形态的相互影响,不论是融合还是斗争,都不能彻底消除或者同化相互影响着的意识形态的任何一方,“意识的一切形式和产物不是可以通过精神的批判来消灭的,……而只有通过实际地推翻这一切唯心主义谬论所由产生的现实的社会关系,才能把它们消灭;历史的动力以及宗教、哲学和任何其他理论的动力是革命,而不是批判”。另一方面,意识形态的宣传与斗争依然必要。这是因为,人民群众才是社会革命或者维护社会稳定的主体力量,马克思认为,“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只有科学理论才具有彻底性”,科学理论与人民群众结合才能转化为物质力量。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关于阶级社会意识形式的一般规律,能够解释和分析阶级社会条件下的各种社会意识形式,其中包括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二)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评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揭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秘钥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致力于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文化批判,二者共生共变,相互投射,这就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新策略、新视角:以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演变历程为中介,演绎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发展变化及其当代特征。这就要求:一是要正确地理解意识形态概念的内涵及其感情色彩,这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前提和基础。不应将意识形态仅仅理解为否定意义的贬义词,否则“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就失去了正当性,也跳不出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完全否定定义意识形态的圈子;二是要运用“意识形态和社会存在的关系原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西方发达资本国家经济社会条件变迁的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变化必然反映了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由其决定的各种社会关系的变化,通过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关系状况,以期获得其意识形态发展规律、现实特点;三是要运用“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原理”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虚伪性的揭露。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越来越具有抽象性和欺骗性,被包装成精美的“普世价值观”,诱导劳动者阶层沉溺于“普世价值”编织的梦幻之中,消解劳动者阶层的革命意识和斗争精神。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当代如何实现隐蔽化和强力欺骗性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只有运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才能找出其中端倪。四是要运用“意识形态的消亡条件与相对独立性”分析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辩证统一关系。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反对和批判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形成、发展,体现为不同立场的意识形态之间的冲突与对抗。因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相对独立性的观点以及意识形态斗争必要性和局限性的思想是研究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重要视角。

二、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历史演进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

不同时期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应着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不同发展阶段,研究这些历史是探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发展的“密钥”。

(一)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转向文化、意识形态革命的根本驱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民社会的超稳结构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策源地和稳定器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如卢卡奇、葛兰西等,起初都是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理论的信仰者及所在国共产党员。俄国十月革命极大鼓舞了欧洲各国无产阶级,1918年之后的几年,匈牙利、意大利、德国等欧洲国家爆发了以夺取政权为目的的无产阶级暴力革命,但都以失败告终。对于欧洲无产阶级暴力革命的失败,一般共产主义者认为是由于欧洲各国尚不具备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张力,但卢卡奇、葛兰西等没有滑入一般共产主义者的惯性思维,将分析视角转向资产阶级意识形态。

卢卡奇认为,“这些主要发生于西方国家的革命之所以失败,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尚未超越物化意识的束缚,其阶级意识尚未达到自觉”。“物化意识”源自马克思《资本论》中描述的“商品拜物教”,是指资本主义商品经济走向成熟之后,“商品结构成了社会的普遍力量和支配原则,物的关系开始掩盖和统治人的关系”,由此,“物化意识”本质上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分泌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则是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无产阶级应当扬弃“自身存在的分裂和社会历史进程的支离破碎,不再单纯作为被动的客体,而成为积极主动的主体”,在反对资本主义方面,无产阶级不应当只是反对资本主义的某个部分或者个别方面,而是彻底否定资本主义,这就要求无产阶级能够成为“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具有“总体性”认识的自觉阶级。

意大利共产党领袖葛兰西通过对比欧洲资本主义国家和俄国的社会结构之不同,分析欧洲无产阶级暴力革命失败的原因:“在俄国,国家就是一切,市民社会处于原始状态,尚未开化;在西方,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得当,国家一旦动摇,稳定的市民社会结构立即就会显露。国家不过是外在的壕沟,其背后是强大的堡垒和工事。”这里的“市民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是宣传和稳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社会机构,如资本主义国家的教会、学校、报纸、影视及其它文化设施。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国家,其“市民社会”已经成为政治国家的坚强后盾,无产阶级只能在意识形态领域与资产阶级展开“阵地战”,通过长期不懈、艰苦卓绝的舆论战、文化战夺取意识形态领导权,不断地瓦解“市民社会”并使之崩溃,才有可能通过暴力革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由此,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革命的首要任务不是武装夺取政权,而是同资产阶级争夺文化领导权或意识形态领导权”。

卢卡奇、葛兰西的观点殊途同归,都认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意识形态能力是导致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系列失败的原因。那么,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强大的意识形态能力来自哪里?意识形态是对现实物质关系的反映,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对资产阶级利益关系的反映,资本主义社

会的地基是无处不在、深入骨髓的商品经济,资产阶级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过程中形成了网络状、平面化的社会结构。前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处于手工业时代,人们使用的是手工生产、手工操作的工具,牲畜力、风力等自然力是主要的生产动力,因此生产能力低下,交往范围有限,只能形成自给自足的经济形式,不同的生产单位相对独立,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者之间联系松散,生产者原子化为孤立物,“就像一袋马铃薯是由袋中的一个个马铃薯汇集而成的那样”。这些分立的原子如果组成民族国家,则需要凌驾于所有原子之上的强有力的统治力量依靠暴力强制约束才能实现,国家和原子社会是分裂的,原子化、层级化(等级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原子社会首先形成浓重的家族观念,然后才是在封建统治者“意识形态力”引导下形成的薄弱的忠君观念,“大难来临各自飞”,所以“分分合合”“王朝兴替”是封建社会的一般写照。封建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缓慢积累、人口总量的缓慢增长,社会需求明显增加,以商品交换为主导的资本主义生产在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的同时获得飞速发展。商品交换顺利开展要求交换主体之间以“主体间”性的方式处理关系,交换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进行交换,商品所有者在交易价格、对象、方式等方方面面有充分的自由度,为了保证交易安全,交换双方通常以契约的方式规范交易行为。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化,这种“主体间”性的方式使资本家之间密切关联,从而形成利益攸关、广泛联系的“网络状”社会结构,即马克思提到的“市民社会”。成熟了的资本主义国家消除了封建残余,市民社会的“网络状”社会结构日趋稳健,不容许出现凌驾于市民社会之上的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依据商品交易的契约精神让渡私权利形成了“总资本家”,即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市民社会是资本家“网络状”的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国家是协调不同资本家利益的“总资本家”,二者本质上是一丘之貉。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相互支持、互为依赖,形成了超稳的国家与社会相容的网络化、平面化社会结构。这种社会结构改变了发达资本主义的统治形式,国家的暴力与强制性成为对付无产阶级的保留手段和最后方法,资产阶级的市民社会被泛化为所有社会成员(包括无产阶级)的市民社会,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分泌出来的极端自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契约精神等意识形态是资产阶级深信不疑的“铁律”。资本家生活状态的示范效应、资产阶级文化设施(葛兰西提出的市民社会)的“宣传教化”使相当一部分无产阶级群众陷入“物化意识”的泥沼,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者和资本主义制度的拥护者。这不仅是20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变化,也是迄今为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本方面。

(二)法兰克福学派对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批判:科学技术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工具,将法兰克福学派导向科学技术批判的歧途

从法兰克福学派创始人霍克海默提出社会批判理论开始,就开始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霍克海默在《启蒙辩证法》中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不断战胜自然和神话,逐步摆脱其奴役,成为自然和自身发展的主人。但是“天堂和地狱是联在一起的”,进步的同时带来了退化,这就是科学技术的辩证法。

科学技术带来了哪些退化?霍克海默和阿多诺认为,第一,科学技术通过理性认知和抽象思维不断实现主观思维与客观世界的同一性,进而消除了神话与迷信,但却使科学技术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新神话;第二,自然界的奥秘正在被科学技术逐渐破解,人们正在逐步实现对自然界的彻底统治,但是自然界对人类社会的报复正在加剧;第三,科学技术的发展造就了现代化生产体系,生产者作为生产要素之一,必须服从和执行生产体系的要求,并在生产中遵循其内在规定性,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扼杀人的自由和个性的异化力量”。

另一位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在《反革命与造反》一书中用公式表述了科学技术的“两面性”,“技术进步=社会财富的增长(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奴役的扩展”。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提出,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现代工业体系和其它社会组织成为自律的、高度整合的、秩序化的生产系统,一方面科学技术发展催生的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改善了工人的生产条件,相比资本主义早期工人阶级牛马般的生活状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的被剥夺感、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否定性意识不断消解。另一方面,现代化生产系统的自律性、整合性、秩序性要求生产者必须服从其内在要求,确证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劳动变成了遵守规则的工作环节,工人被整合到生产系统内,统治工人的不再是人格化的主体力量,而是非人格化的生产要求、规章制度等。“人作为一种自由的创造性的实践存在所应具有的否定性、超越性和批判性被技术理性所消解,人成为失去超越维度和批判维度的‘单向度的人’”。

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哈贝马斯更是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已经成为一种意识形态,虽然它不同于传统的政治意识形态,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提供合法性“辩护”。科学技术的新突破孵化出新产业,带来利润增长点、就业岗位、全球产业链的控制力等,利润是资本家的追求,就业是工人阶级的渴望,控制全球产业链是长期保持技术优势的必要条件,利润后面的资本家、就业后面的工人都关系到资产阶级政权的合法性和稳定性。

法兰克福学派把科学技术看作意识形态并加以批判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科学技术在马克思主义视域里属于生产力范畴,并且是“第一生产力”,不具备意识形态的倾向性和任何“辩护”能力。法兰克福学派抛开资本主义制度框架直接分析科技发展对生产者主体性、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影响,所以得出科学技术是意识形态的结论。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审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理论,本文认为:

第一,科学技术的发展改善了工人阶级的生活条件,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中产阶级”,无形中增进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之得以巩固和扩张。马尔库塞描述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物质条件改善的图景:“工人和其老板看着同样的电视节目、游览着同样的娱乐场所,打字员打扮得像她的雇主的女儿一样美丽迷人,黑人挣到了一辆卡德拉牌的小汽车”,无产阶级阶级意识和革命意志被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所淡化和消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显著缓和,市民社会及其自治能力不断增强。不得不承认,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确实可以凭借科学技术优势使其统治更加稳定与巩固。

第二,工人阶级的压抑性生存状态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客观存在,但这不是科学技术造成的,是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的制度所致。现代生产体系的确使工人内化成为其中的生产要素,工人失去了传统生产的中心地位,表面上看,人的劳动被迫服从机器的秩序,机器(科学技术)成为工人非人格化的统治者。事实上,现代生产体系是社会化生产,个体劳动有机联系形成整体性的联合劳动,由于资本家私人占有生产资料,个体之间的联系仅限于不同工作岗位的功能组合,不可能组成联合主体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只能成为生产线的某个功能模块,即机器的附庸和奴隶。“他们不仅仅是资产阶级的、资产阶级国家的奴隶,他们每日每时都受机器、受监工、首先是受各个经营工厂的资产者本人的奴役”,这才是对工人阶级压抑性生存状态的正确分析,法兰克福学派偏离了意识形态的阶级属性,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不可能发现藏在科学技术后面的真正统治者———资产阶级,研究视域只能被自身限定在“人被生产手段的渐进奴役中”。

(三)异化消费与大众文化:工人阶级主体性深陷娱乐迷局

马克思明确指出,“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瓦解工人阶级的主体意识,使其失去批判性、超越性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任务。怎么瓦解?虚假消费和大众文化是重要途径。

马尔库塞提出了“虚假需求”的概念,“虚假需求”引发了“虚假消费”。虚假消费是脱离、超出实际需求的消费。资本家为了开启新的利润增长点,通常采取各种营销手段制造消费需求,比如通过编造新概念直击特定群体痛点的病疗、保健消费等。由于物化意识的根深蒂固,以物论人成为社会原则,分期付款、甚至贷款购买高档房、车及奢侈品等超前消费在商品经济发达地区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大众文化是平民化、通俗化、商品化的文化,娱乐性和欺骗性、控制性和统治性是大众文化的主要特征。第一,大众文化迎合了疲惫不堪的工人阶级的娱乐需求,使用工业化方式营造美轮美奂的虚构情节给工人提供日益优化的消遣设施,使工人娱乐至上,在娱乐消遣中失去反抗精神和思考能力。虚构的情节并不是现实,工人通过娱乐消遣只能得到画饼充饥式的满足,娱乐之后还必须回到压抑的工作中。第二,大众文化被资产阶级所利用,虚构的情节里面充满了财富、香车美女、个人成功的梦幻,使大众文化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同向作品和宣教物,成为资产阶级统治工人阶级的意识形态工具。

(四)支离破碎的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分工、专业化限制了研究者的视野,丧失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总体性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发展出了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向微观政治转向的后马克思主义、研究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等。这些新西方马克思主义已经远离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只是在特定的研究领域运用了马克思主义的个别观点。

资本主义专业化社会分工使整个社会割裂成碎片,实践活动也因分工失去了总体性,研究者的视域被限定在特定范围内,一叶障目不见森林,研究者只能看到特定领域的问题,如生态环境问题、女权问题、文化商品化和庸俗化问题等。由于理论土壤的贫瘠,研究者探索特定领域时不得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汲取营养,但是这种汲取是片面和按需取用的,研究者并不关心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律。这种研究方式将马克思主义变得支离破碎,并将其变成解决资本主义不同领域具体弊端和问题的改良工具。

三、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特点

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旨趣在于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揭露和否定,从批判与被批判、相对立相统一的辩证关系角度,二者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共生”状态,并呈现新的变化,这些变化折射出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新特点。

(一)无产阶级“有产化”釜底抽薪的意识形态

共产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被旧的统治阶级视为洪水猛兽,“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共产主义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历来被资产阶级学者所痛恨,他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对马克思主义的歪曲、污蔑和抹黑,却在消解本国无产阶级反抗意识方面实际上充分运用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激励工人成为白领和技术专家,打造中产阶级群体。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的智能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简单劳动被机器广泛代替,现代产业体系需要更多的从事脑力劳动的白领和各个领域的技术专家,这些工人的劳动效率远高于传统产业工人,可以获得高于普通工人数倍及以上的高额薪酬,因而可以购置价值不菲的商品住房、高档汽车及其它昂贵的消费品,同时还可以收获与其收入对等的社会名望和地位。其中的部分人还可以获得老板们赏赐的微量股份,成为“名副其实”的“资产者”。中产阶级是个人主义虚幻,出自现代资本主义产业竞争的需要,不断优异的人力资本与日新月异的智能机器本质上并无不同,都是帮助资本家在竞争取胜的生产要素。但是,中产阶级沉醉于个人成就之中,成为资本主义泛化的社会基础———市民社会的认同者、支持者,甚至将自己融入其中、为其辩护。在中产阶级的模范效应及其现身说法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其他工人必然逐渐地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认同者、支持者。

中产阶级的形成消磨了无产阶级的革命意志,使工人阶级对资本主义充满幻想,虽然这种幻想无异于“使一切雇佣工人都能变成资本家而同时又继续当雇佣工人”,但是仍然有越来越多的工人群众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釜底抽薪的斗争方式被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用在了与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斗争中。以中美关系为例,自1971年尼克松访华开始,美国对华政策由遏制转向接触;2001年中国加入WTO,美国希望中国通过发展市场经济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经济形态,这样必然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根本翻转,从而使中国社会转向美国式的市场化、民主化和价值观,融入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成为美国价值观的同行人。2001年以后的美国对华接触政策带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意图,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实现了政策预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中国共产党十八大前国内意识形态领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丑化、黑化历史英雄人物的言论在各种网络平台上随处可见;所谓的“意见领袖”、网络大V刻意发表与党和国家政策相对立的言论以吸引眼球;处处对比中美优劣以证明资本主义制度优越等等。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加强了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领域的混乱状况从根本上扭转,清朗的网络空间和正能量主导的社会舆论全面形成,美国不得不宣布,长期以来实行的对华接触政策失败。

(二)工人阶级业余生活“娱乐化”迷魂式的意识形态

工人阶级业余生活“娱乐化”是资本主义商业发展的要求与结果。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充满了非理性的本能和欲望,是潜在的最真实的我,原则是追求快乐,因此人们自发追求的是能够带来快乐的活动。娱乐需求催生了不计其数的娱乐项目,不断地制造出新的娱乐商品和服务,使工人迷失在五光十色的迷幻世界中,资本家由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

工人在高强度的工作之余疲惫不堪,通过各种形式的娱乐消遣能够有效缓解身心疲惫,因此不仅不排斥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甚至心向往之。现代生产的机械化、智能化水平越高,对工人的知识水平要求越高,对脑力、体力配合的要求更高,这就意味着工人的综合体力消耗愈加严重,同时工作节奏随着生产效率的提高愈加紧凑,进一步增加了工人单位时间内的工作强度。高强度的工作成为压抑工人的异己力量,内心拒斥又不得不坚持,只有在娱乐中才能自我复归,就这样穷尽了工人的生命,使之失去了批判性和超越性,成为资本主义的肯定部分。

(三)无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迷雾式的意识形态

法兰克福学派的学者看不清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内在的阶级性和欺骗性,把工人的压抑性生存状态归因于高度集成化、系统化的现代生产体系,提出了科学技术意识形态的观点。那么,法兰克福学派被什么蒙蔽了呢?本文认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隐性和刻意回避意识形态语言的话语方式制造的非意识形态的迷雾,将法兰克福学派导入歧途。

政治解放、政治自由使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阶级性隐形。资本阶级孕育在封建社会母体,还是第三等级的时候就宣称政治解放和政治自由,要求国家摆脱宗教、皇权的限制,宣布财产、出身、等级等是“非政治的差别”,人民享有平等权利,“国家是以自己的方式废除了出身、等级、文化程度、职业的差别。尽管如此,国家还是让私有财产、文化程度、职业以它们固有的方式,即作为私有财产、作为文化程度、作为职业来发挥作用并表现出它们的特殊本质”。市民社会以国家为中介名义上废除了限制自由与平等的所有的历史制约因素,但以私有制为核心的所有“非政治差别”依然定在地发挥作用。

资本主义国家在话语表述上刻意回避意识形态,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却以经济、学术、娱乐等方式四处弥散。美国总统特朗普在推特上和公开讲话中多次表示对“意识形态手段”嗤之以鼻,以商人的方式计算着美国国家利益和所谓的美国人民的利益。2017年特朗普发表的任期内首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提出,退出TPP是因为它会使美国损失工作岗位,退出巴黎气候协议是因为花费巨大且不公平,美国不再会容忍贸易上的损失,不允许北约会员国拖欠付款,非常富有的国家应该偿还美国为其提供军事保护的费用等,这些算计毫不掩饰地表达了“美国优先”“美国再次强大”的意识形态。美国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资产阶级意识形态还以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心理学等社会科学理论的形式表现在学术领域,并以学术交流的方式影响其它国家。美国的娱乐文化及文化工业水平处于世界顶级状态,其文化产品蕴含着美国价值观销往世界各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全世界的人们,使其产生对美国的向往,同时不自觉地学习并实践美国价值观。

(四)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双向极化的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根源于资产阶级不受任何限制的商品生产和贸易交往。资本家需要自主决定生产项目和如何生产,依据自己的判断能够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展开生产与交易,能够自主决定交易对象、交易方式。自由主义推动了世界范围的自由贸易,人类的生产活动突破了民族和国家的边界,通过商品和生产要素的流动使全世界实现普遍联系。但是,近年来美国祭出贸易保护主义大旗,不断地退出多边国际组织,四处挥舞关税大棒,难道美国真的放弃自由主义精神了吗?

科技成为意识形态工具使相互对立的贸易保护主义和自由主义统一于美国,使美国陷入双向极化的矛盾状态。二战以来,美国的科学技术实力和生产力水平长期领跑全世界,美国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最前端,分配着最大份额的利润,这种状况下美国显然极为推崇自由贸易和自由主义。本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的科技、经济实力飞速发展,逐渐逼近美国,已经使美国感到了强大的竞争压力。近年来,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冲劲十足,部分领域达到甚至超越了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竞争特质使美国认识到,一旦失去科技优势,其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地位,如经济总量优势、军事优势、美元世界货币地位,亦可能朝不保夕。美国必须遏制中国发展,首当其冲的是围剿以华为为代表的中国高科技企业,同时竖起关税壁垒,断供高科技商品。所以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真正保护的是其以科技为核心的全面优势,如果遏制中国的目的达成,实现所谓的“再次伟大”,美国必然继续推行“美国优先”的自由主义。看似自相矛盾的意识形态———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主义———有着共同的实质,即垄断着高科技生产力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利益。

推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是其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没有权威定义,简明扼要的理解是非理性的极端平民主义。平民主义是指经济条件和社会地位处于社会基层的规模数量的人们汇聚而成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民粹主义是具有非理性、极端性特征的平民主义,极端性是其外在特征,表现为易激怒、不计后果,极端仇视对立观点和对象,一言不合即拳脚相向,以专制、绝对化的方式划分人群,非友即敌;非理性是其内在本质,民粹的立场源自其切身利益,非理性在于多数参与者对“切身利益”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更不可能客观分析“切身利益”的合理性和约束条件,只是以彻底利己的立场要求社会兑现所谓的“切身利益”。因此,民粹主义不具备社会思潮或意识形态的独立外观,其内容与多数参与者认识到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政治家们掌握了这些规律、特征,就可以将其目的与民众的“切身利益”绑定在一起,操弄民众情感、情绪以达到特定目的。

民粹的非理性由何而来?历史上的民粹主义总是和底层民众、草根阶层相联系,这些民众中的大多数文化程度低,甚至相当一部分是文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及其他平民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盲,他们中的大多数掌握了特定的职业技能和不同程度、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刻意回避意识形态话语形式,不可能对工人及其他平民普及哲学社会科学教育,人们的业余生活又充满了消费至上与娱乐至死,没有哲学世界观和人学价值观信仰的新型文盲普遍生成,成为民粹主义的基本群众。

长期以来,美国利用经济、科技优势从经济全球化中分走了最大利益,美国工人和其他平民也是受益者,从事着安全、有充足社会保障的职业,赚到让他国民众艳羡的高薪。资本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发动了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以争取就业岗位、提高工资福利为理由鼓动民粹主义,美国工人及其他平民的情绪化支持推动贸易保护主义成为美国国家政策的价值取向。同时应当看到,美国资本家并非铁板一块,那些在全球化中受益的企业仍然推崇自由主义贸易,美国民众中的理性主义者能够客观看待中美贸易问题,从而也是贸易保护主义的牵制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极端重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斗争从未停歇,必将持续深化。了解和掌握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特点、规律是我国有针对性地开展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提。比如,针对资本主义无产阶级“有产化”的意识形态迷局,我国必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以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赢得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贫富差距不断加剧为前提的中产阶级的比较优势;针对资本主义无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我国不仅要打造全媒体平台高强度显性宣传中国特色社会意识形态,更要注重创新隐性传播方式,比如嵌入民众日常生活、以案说法等;针对虚假消费,我国必须加大市场监管的力度,引导人们树立绿色消费理念;针对无营养、无价值娱乐,我国必须加大对文化影视作品的审查和引导力度,力戒文化影视作品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庸俗搞笑情节、错误价值导向。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赢得意识形态斗争的最后胜利,保证我国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胜利前行。

 

作者简介:郭明飞,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